原标题:昂首阔步新时代小院也要大作为——记苏州相城区检察院
昂首阔步新时代小院也要大作为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文瑞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成立于2011年,在编政法编制人数不足50人,35周岁以下干警占比54.16%,作为一家“年轻小院”,该院创新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瓶颈。2017年以来,该院党组树立“小院大作为”的发展目标,通过激活内生动力,突出检察贡献,连续两年获评“全市先进基层检察院”,探索出一条“小院”进阶升级的发展之路。
突出严管厚爱,加强内部管理
一是以严明的制度激发干警活力。两次组织全院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共新增、修订各项制度320余项,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考勤打卡、规范停车等小事着手,培养干警守纪意识;组织各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逐级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二是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理念。制定《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干警日常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等制度,并组织常态化督查,对生活圈、社交圈复杂,有负面苗头性倾向的干警,坚持抓早抓小,采取提醒谈话、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提醒教育。
突出有为有位,加强梯队建设
一是坚持有为才有位的用人导向。有序组织中层干部选拔、员额检察官遴选、后备干部配备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引入个人业绩量化评定的方法,引导干警更加注重平时的工作业绩和表现。建立干警“职业发展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将干警职业发展与全院发展保持同频共振,提高培养针对性,提升人岗相适度。二是着力干部梯队建设。按照中层正职1:2,副职 1:1的比例配备后备干部,从年龄结构、专业特长、职业发展统筹考虑,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依据年度司法档案、绩效考核档案和个人职业发展档案情况,一年一评估、一年一测评,后备干部满2年,考核为优秀者适时提拔。8名干警新遴选入额,8名优秀年轻干警通过岗位选拔走上中层岗位,中层干部平均年龄34.8周岁,队伍建设呈现蓬勃向上的风貌。
突出补齐短板,加强素能培训
一是通识培训,练好内功。依托区委党校等资源开办青年干警培训班,拓展干警视野。依托“检察长讲堂”“青年干警大讲堂”“小课堂”“春申学社”等内部平台开展常态化学习,提升青年干警政治意识、自身素养。落实青年干警列席党组会、院务会、检委会等工作制度,增强青年干警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全局思维。组织全体干警与辖区内的网格长一一结对,在网格内开展矛盾调处、社会风险排查、监督线索寻找等工作,提高干警群众工作能力。二是聚焦问题、补足短板。出台《关于青年干警及后备干部培养管理的工作意见》,将35周岁以下的青年干警全部编入“相检青年讲师团”,作为青年干警培养的重要抓手。干警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专业特长等,自选课题,开展调研,制作课件,为辖区中小学校、企业、机关等提供法治讲座服务,着力提升分析研究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突出落实责任,加强绩效考核
一是完善人员分类考核。制定检察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检察辅助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司法行政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类人员履职情况、纪律规范执行情况、争先创优参与情况等进行三维测评、细化评比,以分数全面反映干警工作业绩,客观评价干警履职情况和业绩排名。二是构建“能者上、庸者汰”的用人机制。制定中层干部退居二线规定,建立员额检察官退出机制,让一些年龄偏大、工作热情不高的干警从中层、员额岗位退下来,腾出位子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干警。2017年以来,共有5名干警退出中层岗位、2名干警退出员额,形成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良好态势。
苏州相城: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编外人员管理
让每个人在岗位上绽放光彩
编外辅助人员在检察机关各项业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城区检察院共有编外人员32人,占全院干警职工总人数的37.7%。对该类人员绩效考核管理以往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工作活力。2017年以来,该院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深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有效提升编外人员工作质效。
一是完善制度,明确绩效考核内容。对编外人员岗位职责进行分类并全面分析,建立多层次、针对性强的绩效考核标准,为编外人员绩效考核提供更直观的标准和依据。制定《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办法》《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细则》《聘用制书记员、公益性岗位人员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等管理规定,按照编外人员所处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设定基本岗位职责和加分岗位职责,对主要工作内容予以规定,工作要求予以明确,对信息写作、参与征文演讲比赛、协助综合治理等工作确定为加分项,实行量化管理,解决不同岗位不同职责难以统一考核的问题,激发争先创优积极性。
二是细化流程,优化绩效考核方式。构建“日常考核+年度考核”“部门考核+个人考核”“定量考核+定性考核”的模式。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对照考核细则和工作表现打分,被考核人进行自我评价,对应检察官及部门干警进行评价,并明确相应员额检察官或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考评官,对基本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周记录、月评分、季度上报;办公室负责加分项的统计汇总,政治处负责汇总每季度评分情况,并征求监察室意见后在内网予以公示,全面客观记录反映日常各项工作履职情况。将综合素质考核与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不仅抓工作业绩,提升检察机关的工作能力水平,同时抓工作形象面貌,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三是赏罚分明,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优秀比例控制在20%以内。建立编外人员工作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管理、一年一表反映,对编外人员的工作情况考核结果同步列入年度考核表,作为绩效奖金发放、等级晋升、期满续聘和解除合同的重要依据。根据工作表现参与季度服务之星、年度先进工作者评选,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切实提高编外人员职业荣誉感。按照考核结果及表现情况,年度综合考核奖励分为三档分别奖励。强化考核结果的负面运用。针对连续考核排名末位者,由部门负责人和政工部门开展谈心谈话,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疏导、及时纠正。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对于不适应岗位需求的进行“1+X”培训,将基础法律知识、速录技能、案卷整理等设为集中学习课程,统一学习;根据所处部门业务特点和岗位需要,设定自学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和目标,通过定期考试、比赛等形式考核检查,跟踪反馈培训效果。
(张艺迪唐诗)
破解外地籍涉罪未成年人社矫难题
近年来,相城区检察院针对外地籍涉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面临的诸多难题,依托“盏心工作室”品牌,引入社会力量,构建涉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观护体系。
社会化观护。引入企业、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社会化观护工作格局,在3家爱心企业设立外地籍涉罪未成年人观护教育基地,为外地籍涉罪未成年人在本地入矫提供观护条件。先后为多名无人接收又不适宜判处实刑的青少年提供社区矫正观护,其中一名未成年人观护期间长达三年半,均未发现再犯罪情况。
规范化观护。规范入驻程序,联合司法所等出台《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检察官对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进行评估,在征求嫌疑人及其近亲属的意见后,提出由观护基地为该名被告人提供社区矫正条件,协同观护基地签订监督协议书。同步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力量,签订观护对象社区矫正帮教委托函。
个性化观护。根据观护对象的年龄、经历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安排工作时“适人定岗、适能定岗”,确保观护对象实现帮教和工作生活同步进行,制定个性化观护帮教方案,开展心理矫正、法律教育、亲情感化、文化辅导等活动,由社矫机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辅导,同步监督观护对象的“双八”活动。
全程化观护。通过观护阶段从审前强制措施环节到社区矫正环节的全面延伸,实现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工作形式诉讼过程的无缝衔接,大大提高社区矫正的矫治效果,有效预防了再犯罪。
构建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
今年以来,相城区检察院技术部门积极服务办案,探索建立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实现公益诉讼案件集中化、一站式研判、指挥工作模式。
强化外部协作。依托该院开展的检察官进网格工作机制,主动与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对接,推动网格信息大数据资源向检察机关开放共享,在网格信息平台开设检察端口,由公益诉讼办案部门对网格大数据信息每日巡查。
配强硬件设施。在办案中心设置4台外网电脑,2块超大电子触摸显示屏,可登录区综治网格信息平台、两法衔接等平台,并与显示屏连接,形成可视化、动态化的工作格局,便于搜集、梳理、整合、研判公益诉讼线索。
集中研判调查。对于获取的有价值线索,办案中心承担指挥调查核实职能。启动调查核实程序后,技术人员配合公益诉讼办案人员通过卫星地图、视频连线等指挥调查进度,随时沟通,提高效率。该办案中心上线以来,共研判线索30余条,推动发出检察建议12件、启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件。
做实业务数据分析
今年以来,相城区检察院案管部门利用全面掌握检察业务数据的优势,将业务数据分析做实、做细,有效发挥业务决策参谋职能。
强化数据核查,夯实数据分析基础。做好案件信息和业务数据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数据专项核查。积极延伸核查触角,启动数据预警,向民行部门制发数据异常提醒的《案管建议》,助力规范公益诉讼相关数据。积极探索主题监管,主动对接流程监控、质量评查,利用数据核查发现司法办案不规范问题,向业务部门发出类案流程监控通知书。
强化数据应用,精准呈现检察态势。加强基础数据通报和常态性综合分析,每月制发《主要业务数据统计情况》供院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参考。每季度撰写综合分析报告,及时总结提炼业务数据规律、特征,提出意见建议。定期撰写员额检察官办案绩效分析,梳理分析每名检察官办案的数量质量效率效果等。建立业务分析研判会商机制,对业务数据反映出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逐项剖析。
强化深度分析,全面提升研判效果。围绕重点业务工作积极开展专项深度研判,撰写量刑建议采纳率情况、文书公开情况、诉判不一案件情况、认罪认罚适用情况等专题分析10余篇,有效助力领导掌握重点业务环节的问题现状。提升分析研判质量,本区刑事犯罪态势分析报告、本市刑事案件“案-件比”情况报告等多篇分析报告获领导批示肯定。
做细羁押必要性审查
今年以来,相城区检察院在加大审查力度、强化人权保障、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下功夫,成功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21件21人。
提高沟通意识,拓展案源渠道。通过与办案单位的积极沟通,及时发现“刑期可能出现倒挂”“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导致不适宜羁押”等变化,尤其是在法院阶段发生变化的案件也应积极拓展案源,严格审查案件。
提高服务意识,注重审查效果。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涉非公经济案件一案一报。对犯罪情节较轻、认罪态度较好的民营企业人士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绿色通道机制,对符合变更条件的企业法人提出变更建议。
提高关注意识,强化人权保障。加大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力度,对5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建议变更强制措施。在办理涉未羁押必要性案件中着重考量未成年人的犯罪成因、具体情节、悔罪态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案件办理后的帮教工作。
提高规范意识,提升审查质量。坚持“四听二审一了解”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估。审查案卷材料、社会危险性,了解归案后表现进行综合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被采纳率达95.5%。(龚茜)
做优“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
今年以来,相城区检察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工作实际,压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要求。
一个标准,规范答复一体化流程。制定《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机制》,对群众信访接收、受理分流、程序性回复、具体办理、结果答复等方面统一标准、细化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在登记接收、受理流转、答复反馈等各个环节,将具体处理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信访人。
双重保险,确保答复工作落实到位。实行“短信+书面邮寄”“短信+电话回复”等双重保险形式,将回复工作落实落细。在具体个案答复中体现检察机关人性化的办案模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检察温度,拉近检群距离。
三方协作,共同做好信访答复工作。建立控申部门牵头、承办检察官主要答复,律师或人民评议员共同答复三方协作。在收到承办部门回馈后,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办案部门作为主要答复部门,控申部门作为接收部门,共同参与做好释法说理和安抚工作。邀请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律师或人民评议员共同答复,法警部门现场维持秩序。
四项监督,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一是靠实工作责任,落实专人专办。控申部门指定专人规范开展信访事项办理和回复工作,避免漏报重报,责任不明。二是强化内部协作,确保答复质量。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分流、办理、回复。三是实行新的一体化办案机制。员额检察官与检察官助理等全部参与办理、答复来信工作,发挥承办人主体答复作用。四是落实监督制度,统计分析运用。建立完善“日统计、月清理、季总结”监督制度,即每日对来信办理及回复情况统计梳理;每月对即将到期的仔细排查、严格催办;每季度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排除积压信访,化解矛盾纠纷。(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