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2门示范课老师进“课堂”当“学生”复旦大学在主题教育中开展“三全育人我当先”
不久前,复旦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座谈会上,一段对话印进许多人心里。
“现在学生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作为导师,传统的‘鸡汤’好像不太管用了,学校能否给我们一些指导?”微电子学院研究员包文中道出不少青年教师的困惑和需求。
“导师应该是研究生最崇拜的人,现在确实面临不少挑战,”校党委书记焦扬回答,“‘三全育人’,导师的作用很重要,我们的工作要更精细化一些,更人性化一些。”
在互动中,焦扬提出,学校正在加强对导师育人能力的培训,以帮助导师更好地掌握做好学生工作的方法,成为学生信赖的引路人。
在主题教育中,复旦大学在全校开展“三全育人我当先”实践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立足岗位争当先进、争做表率。带动全校教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三全育人”落到全过程、各环节。
助力更多教师聚焦自我成长
在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为师”?先后出台的《复旦大学强师行动计划暨“三全”师德养成实施方案》、《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是复旦大学尝试对这个问题作出的回答。
这份“强师行动计划”包含思想强基、师德固本、实践立行等三部分。其中,关于“构建适应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的培训体系”部分,规定到“次数”——新教工入职时参加一次岗前培训,入职两个月内参加一次师德培训,入职一年内参加一期教学能力培训或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学科门类教师群体特点,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建设的要求有机融入各类培训中。
在此激励下,越来越多教师更加聚焦自我成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副教授秦倩也是其中之一。她为自己找到努力的标杆是学院特聘教授徐以骅,“中医有个药性特别平和中正的方子叫四君子汤,我觉得徐老师虽从不一板一眼教导学生该怎么做,他为学和待学生也有一副四君子汤:从容、淡定、宽容、厚道。徐老师的四君子汤,回甘悠长”。
42门“示范课”面向全校老师开放
不久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课上,除了主讲老师文博系吕静教授,还有来“听课”的文博系俞蕙老师、潘碧华副教授、麻赛萍副研究馆员和来自国际文化与交流学院等院系的几位老师。这门课是文博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之一。最近,复旦大学把10月21日至11月28日面向全校教师公开的42门来自各院系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挂在教务处网站上,并向全校教师发出邀请,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观摩交流,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从豆腐的世界性传播,感受中华民族生活中的智慧。能感受到学生在听课时是非常专心且充满兴趣的。”俞蕙对吕静在课上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介绍豆腐制作技艺印象深刻。吕静告诉学生们,豆腐的制作原料大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原产谷物,并且利用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将大豆及豆腐制作的悠久历史娓娓道来,帮助学生了解豆腐制作的基本工序,体会这一常见事物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价值,文化的流传就在日常生活中。
统计显示,目前复旦大学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9%,每年新进教师中近7成有海外学习经历。这些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在教学经验方面得到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领域的专业度,并进一步向专业思政、学科思政拓展,是学校始终探索的方向。
“教师社会实践”将推广
近日,在教师社会实践座谈交流会上,复旦大学党委表示,要更好发挥社会实践在育人育师中的重要作用,把“教师社会实践”工作推向深入。
以前只有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复旦教师的社会实践是什么?今年暑假,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更好地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试点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500余名老师走进“基层课堂”当一次“学生”。
五条学校组织的实践团线路之一,就是复旦大学2012年起开始定点帮扶的云南永平。20个院系单位的教师,开始为期五天的学习。
脑科学研究院的顾宇老师,一年前刚入职,之前十年都在美国求学,对他来说,此行的成长意义更加特别。
“这次报名是想多了解祖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扶贫政策。”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自我激发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很重要。作为脑院的老师,可能没法直接为永平当地带来效应,但也要立足本职工作,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