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货币政策稳健主基调未变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继续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这被部分人理解为货币政策宽松信号。实际上,央行在报告中同时强调,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这意味着接下来,稳健仍是货币政策主基调。
谈通胀:
更全面看待价格走势
通胀走高会不会制约货币政策?央行首次在报告中进行了正面回应,并强调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
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由年初不到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10月份的3.8%,PPI同比涨幅从4月份0.9%的年内高点逐步下探至10月份的-1.6%。虽然CPI走高主要受肉类食品影响,是典型的部分食品导致的物价结构性上涨,而并非货币扩张导致。但货币政策是否会受其影响,也是近期各方关注的焦点。
央行在报告中强调,CPI同比涨幅走高,结构性特征明显,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对于PPI,央行指出,PPI低位运行,通常反映工业需求偏弱,但近几个月P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并不意味着存在显著的工业品通缩压力。
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将如何走?报告强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促进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关注物价稳定目标或者说通货膨胀目标始终是我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一点至今未改变。”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但考虑到全球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长期停滞状态,当前,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需要改变或者说深化对于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因此,应改变简单关注CPI的做法,坚持更全面看待价格走势和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来研判货币政策取向的做法。
谈LPR:
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通过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促进降低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初步显现。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存量如何“换锚”?由于涉及个人住房贷款,这也是LPR改革以来的焦点。目前,对于存量部分并未按照LPR利率进行置换。据相关人士表示,存量贷款“换锚”相关政策正在研究中,但不管怎样,会坚持保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的原则。
央行提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做好LPR报价和运用工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进一步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并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同时,维护好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
谈央票:
完善发行常态化机制
在报告中,央行指出,央行票据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末以来,在外部冲击不确定性加大、影响长期化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内的央行票据在离岸市场激活,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将继续完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的常态化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带动其他发行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央行票据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还可发挥重要作用。
谈中小银行:
根源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对于“包商银行事件”,央行在报告中介绍,两部委5月份果断实施接管发挥了及时“止血”作用,制止了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遏制住风险扩散。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包商银行改革重组方案,积极推动包商银行改革重组。同时,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强中小银行股东管理和公司治理,推动中小银行健康发展。
“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报告提出,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未来在中小银行治理方面可能还会加大力度。一方面,要让中小银行找到长效稳定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出路。另一方面,要用综合的金融手段来补充银行资本,从而进一步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报告中也强调,要完善银行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改进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相关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