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观察丨改革通识教育能挽回美国人文学科的颓势吗?
在美国私立大学财政危机加剧的当下,人文学科首当其冲。人文学科的经费缩减、学校关停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在学生当中的入学率也年年走低,这似乎进入了恶性循环。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普渡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美国私立大学倒闭年年攀升的当下,许多美国大学都面临着财政危机。而受财政危机影响最深的院系,就是“自由而无用”的文科院系。
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今年7月23日发布的报告,美国私立大学的倒闭率已上升到每年约11所,而且预计这个比率还会增加。而据美国教育部预测,美国的私立大学的合并和倒闭案例,还将在未来几年里快速增长,现在已有25%的私立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其中,小型的私立大学首当其冲,这里面包括了许多奉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削减文科院系的经费,裁减在文科院系教学的老师,甚至关闭某些文科项目。这也是人文学科在美国衰落的一个体现。
美国私立大学的倒闭率
此外,随着高校的文科教职岗位越来越少,人文学科的预算也愈发窘迫,许多文科博士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了问题。根据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数据统计,2017年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1100人,而美国历史学会公开招聘的教职岗位只有500个左右,这是近三十年来就业情况最糟糕的一年。
这时社会上有许多声音,一方面许多人文学者为文科衰落唱起挽歌,不断呼吁人文学科和艺术的重要性,强调其“无用之用”。另一方面,就读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获得哲学、历史学、语言和英语这四大人文学科学位的总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10万人。而且,从2013年到2016年,美国的大学已经削减了651个外语课程项目。
人文学科的经费缩减、学校关停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在学生当中的入学率也年年走低,这似乎环环相扣,进入了恶性循环。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这个循环,挽回人文学科的颓势呢?
为人文学科及时“止血”,普渡大学设计出“基石计划”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美国普渡大学的“基石计划”(Cornerstone program)似乎给了我们破解这个恶性循环的一线曙光。
在David A. Reingold于2015年就任普渡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开始,普渡大学与美国很多其他大学类似,人文学科的入学率在稳步下降。入学率下降最严重的是历史系,在这五年中就下降了约40%。在美国别的大学,历史系也是入学率下降的“重灾区”。2017年美国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有两万四千余人,比十年前少了近一万人,历史学成了入学率下降最严重的文科专业。在David A. Reingold看来,这形势十分严峻。
普渡大学
随着每门课程注册学习的学生人数减少,开设的课程也随之减少。普渡大学历史系教授Melinda Zook表示,“以前,一门讲中世纪欧洲历史的课程会有三百人来上,现在只吸引来不到70名学生”,“以前有关俄罗斯历史的课程就多达几十门,现在只剩下个位数了”。
学生修读人文课程热情的下降以及人文学科课程的减少,这威胁着人文学科研究的未来。David A. Reingold表示,这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而且“火已经点起来了”。
普渡大学是以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为中心的公立大学,他们享受政府补贴,不像私立大学一样有着较强的财政压力。不过,若人文学科的入学率和课程减少,文科院系的未来很可能也会面临削减经费的命运。
普渡大学的文理学院包含了人文和社科两个部门。其中,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注册人数名列前茅,远远高于其他院系。而且,对于修读这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选修人文学科的专业课程要看自己的兴趣,他们在理论上是可以不选修任何人文学科的专业课程就可以毕业的。
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些学习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就不需要学习人文学科,普渡大学也是有通识课程的,在通识课程里,所有的本科生都被要求修读某些核心课程,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人文学院开设的课程。只不过,通识教育里的人文课程和人文学科专业的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没有办法比拟的。
David A. Reingold决定,他要从通识教育下手改革“自救”。他任命了一个教学小组,重新审视文科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该小组并没有修改通识教育的课程本身,因为那要经过漫长的官僚程序。他们提出了新的“核心中的核心”(a core within a core)的课程计划。在该计划里,本科生必须完成五门认证课程,这被称作“基石”。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对人文学科有一个综合总体的认识,同时学生们也要完成核心要求。”
在2016年,David A. Reingold命令Melinda Zook来执行这个计划。Melinda Zook为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在一学年里设计了两门经典文本阅读的课程。这两门课已经成为了“基石计划”的核心。
Melinda Zook认为,我们不能把“经典”全框死在所谓的“文明正典”上,还要具备当代性。这份经典阅读清单是由大学委员会讨论制定的,共有214位作者,其中包括古代的索福克勒斯、柏拉图、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也包括现代的女权主义者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美国原住民诗人薛曼·亚历斯(Sherman Alexie)、社会活动家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和民谣歌手鲍勃·迪伦。
而对于老师具体讲哪些人、哪些文本,讲师有着极大的自由度。老师讲的内容要有一半得来自于这份经典阅读清单,另一半看老师个人的偏爱。Melinda Zook说,“例如,一个人类学家要想把这节课策划成一个有关后殖民主义的课程,他可以从这份清单里有关的著作中挑一本,然后再结合他的课程自己挑一本。”
Melinda Zook还说,“我们没法在六个学时讲清楚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给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经验。”
这些课程分成小课堂来教授,老师还会有专门的答疑时间。Melinda Zook说,这旨在为大一新生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学习,老师将提供机会单独指导他们。这比上大课要好。
因为课堂小,这就需要许多老师来开课,而且课程还非常密集。这就给开课率和注册率下降的人文学科的危机提供了一种缓解方式。许多正士气低落的人文院系的老师们,都很愿意每学期开一门这样的经典阅读课程。这种课程还提供很多直接指导学生的机会。
而且,人文院系里的许多老师也很愿意接受培训,因为许多老师并未教过围绕经典文本而展开的课程。开设此门课程的老师还将获得一笔津贴,蒂格尔基金会(Teagle Foundation)将承担一半的津贴。蒂格尔基金会在2017年向普渡大学捐赠了两笔款项,其中就包括为实施“基石计划”的170000美元赠款。
学生在大一修读完这两门课之后,还需要修读三门课。而这三门高级课程分为五个类别——其中有对STEM专业友好的“科学技术”、“健康医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还有“组织与管理”和“冲突与正义”。学生被鼓励从同一类别中选三门课程。
普渡大学
“基石计划”在2017年首次亮相,当时有100名学生参加。但到了2018- 2019学年,一个学期就开了33门经典课程,并在人文院系之外招收了1000名学生(每门经典课程约30名学生)。而在2019年-2020学年,该计划的规模还将翻一倍。
当然,有老师提出异议,认为30名学生的课堂还是太大了,无法照顾到那么多学生。而且,每个学生都要上讲台做展示,30个学生就占用了太多课堂时间,这样使得大家对文本的细读分析的时间就少了。还有老师担心,“基石计划”会不会让文科仅仅变为一系列服务性质的课程,而不是研究性的课程。
不过,Melinda Zook说,这个计划得到了学校各级的大力支持。而且,这个计划使得普渡大学的学生发现了对文科的潜在需求。Melinda Zook说,许多大一新生在上大学前压根对文科没有什么概念,在上完一年的经典课程之后,他们开始谈论政治和哲学,再考虑要不要辅修文科或转专业。
而且,这个计划还给教授们打开了一扇窗户,Melinda Zook说,该课程给了教授们平时在大型公立大学中没有的那种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教的文本,这可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课堂能量。而且,普渡大学为此创造了一个跨学科的教师社区,David A. Reingold说,“在这教了二十年的历史系教授跟我说,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为实现大学的目标而做贡献的感觉。”
David A. Reingold还说,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本科教育的健康状况,“基石计划”及时给普渡大学人文学科的入学率下降“止血”,及时遏制了文科的颓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得有更多人选择学习文科,文科院系才会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
为了解决文科博士难就业的状况,Melinda Zook还试验性地开启了一个“基石计划”的博士后计划,以培养年轻学者来教授经典文本和通识课程。现在加入“基石计划”的老师有55名,数量还在增加。David A. Reingold还规定,人文学院所有新聘的教师,任职第一年都要在“基石计划”里教经典课程。
“基石计划”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基石计划”的例子表明,在普渡大学这样以STEM为中心的学校中,人文学科也可以迎来自己的机会,及时“止血”,挽回颓势。
随着美国大学的市场化,大学越来越像“企业”。尽管它们不以营利为目标,但是大学里的财政支出处处要讲求收益。大学扩招广收学生以赚取学费,许多美国学生得背负贷款上学,这使得学生们蜂拥到那些未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上去。为顺应市场要求,大学也在努力培育出一批批对就业友好的人才,这能为大学提供声誉,以及上流社会的校友交际网,其培养出来的富人将来也能回报学校以捐赠。因此,大学里的资源自然会向就业“吃香”的专业倾斜。
这使得文科陷入了危机。许多人文学者呼吁大学该恢复大学精神,而不是变成一个现代职业培训班。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莫雷尔法案》的出台,使得美国大学的功能开始向“职业培训中心”转换,大学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实用主义。众所周知的是,当时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力排众议,在芝加哥大学内进行了激进的通识教育改革,其保留下来的通识教育理念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哈钦斯
由于面临入学率低等问题,哈钦斯的许多改革成果没逃过被他的继任者康普顿“标准化”的命运。当市场化的大潮席卷而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校也免不了“委曲求全”。不过,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像讨论式教学法、跨学科通识课程和对经典原著的细读都流传至今。普渡大学的“基石计划”里对经典原著的细读,或许也受此影响。
不管如何,这都是一种“拯救”人文学科的一种尝试,普渡大学的实验成果或许还需观望。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如何“挽救”人文学科的颓势,尽力守住人文学科的生存空间,不仅需要人文学者的呼吁,还需要在制度方面的探索和资源方面的支持。
参考链接: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A-Modern-Great-Books-Solution/247481?cid=wcontentgrid_hp_9,http://katinarogers.com/2013/04/23/humanities-unbound-careers-scholarship-beyond-the-tenure-track/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4/03/what-can-you-do-with-a-humanities-phd-anyway/35992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7/12/20/the-surprising-thing-google-learned-about-its-employees-and-what-it-means-for-todays-students/?utm_term=.0c973c485b8f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ow-Not-to-Confront-the-Jobs/246231?cid=rclink,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49751583400019&wfr=spider&for=pc
撰文|徐悦东
编辑|宫照华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