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全球减贫 不能少了中国经验

日期:11-15
诺贝尔

原标题:外媒:全球减贫,不能少了中国经验

捷克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13日文章,原题:减贫讨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在诺贝尔委员会看来,这三位经济学家使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来测试特定的干预措施是否有效,这“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一些人称赞应对贫困这一古老问题的新方法得到承认,但另一些人怀疑,正如诺贝尔委员会所说,“把这个问题分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问题”,是否真的能大规模减少贫困。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辩论显然缺少了中国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比重超过70%,堪称近代史上最成功的减贫案例。

过去40年来,中国有8.5亿人脱离了贫困。但正如中国学者所说,中国的减贫“与随机对照实验毫无关系”,也不是向穷人发放救济——相反,这是国家快速发展的结果。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口驱动型工业化,松绑私有经济,欢迎外国投资,拥抱全球贸易。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从田间来到工厂,他们开始挣工资、储蓄,把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加上民营企业激增,于是造就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不过,虽然中国的减贫表现不俗,但也伴随着两个严重问题——贫富差距和腐败。2012年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高于英国和美国。

中国的经验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虽然随机对照实验及其所评估的项目在减贫中发挥了作用,但大规模减贫的最有力手段是经济增长。正如牛津大学的兰特·普里切特所证明的,在年收入中位数超过1045美元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实现75%以上的家庭日均生活费在5.5美元以上的水平。

中国发展的第二个经验是,增长不一定总是公平的。这就需要福利计划和实现公共服务,如教育和医疗,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广泛分布。

最后,灵活变通的治理至关重要。有人把中国的经济成功归因于听从“古典经济学家的建议”,而实际上,中国并未采纳许多标准的政策处方——其中最明显的是,那种认为西方民主化是发展所必需的观点。

中国经济活力背后的真正秘密是“引导创变”,即中央政府政策引导地方政策试验。

总之,消除贫困的关键是包容性增长。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促进国家发展的宏观政策措施和解决具体薄弱环节的微观项目。新兴经济体还必须根据21世纪的挑战,特别是技术转型和气候威胁,调整其发展战略。这需要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工具,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作者为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Yuen YuenAng,乔恒译)

责任编辑:吴金明

北京今明迎气温“缓冲期” 17日起大风降温又来袭 把农村“窝心路”变为群众“连心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