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万征文奖得主马笑泉称赛前曾受邀到企业采风
一篇不到2000字的散文,摘得50万元特奖奖金,引发网络热议。日前,湖南一家食品公司举办征文比赛颁奖,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马笑泉的散文《十三村记》摘得特等奖,捧走50万元奖金。获奖文章全文1936字,每字价值258元,被网友称为“湖南最贵文章”。今日(11月14日),马笑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表示,“(文章)是不是有情感、有温度、有思考,文章摆在这,明眼人一看便知,无须我来饶舌。”
马笑泉称,自己是受邀到主办方企业采风,参加了征文比赛,评选程序很严密,稿件是寄到北京请业界公认的专家评审,颁奖时才公布评委名单,而评委们看到的征文都是匿名的,对比赛结果很认可。“我认为《十三村记》在这次征文中是高水准的,但置于我整个的散文创作中,并不见得如何出色。”马笑泉说。
媒体披露此次征文比赛的评委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解放军文艺》原主编刘立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浩;曾担任鲁迅文学奖评委、《诗刊》社主编助理霍俊明等人。
马笑泉本人
应邀采风产生认同感
新京报:怎么参加这次征文比赛的?
马笑泉:当时征文比赛的主办方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出于提高征文质量的目的,邀请了一批作家前去采风我在其中。
新京报:能简单谈谈创作过程吗?
马笑泉:到了十三村,无论是对这个民营企业立足于传统手艺又能自我革新的发展之道,还是对创始人李国武的人文情怀和那种本色、自然、不乏民间智慧的风格,都产生了认同感。回来后所感所思经过类似于发酵这样一个过程,从笔端自然流出,遂成此文。
新京报:有网友质疑你作为作协的领导不应该参加企业举办的征文比赛。
马笑泉:作协的副主席,很多是没有对应的行政级别的,走的是专业技术职称路线,我就是其中一个。作协主席或副主席这些称号,绝大部分是靠作品撑起来的。我很乐意接触文学圈之外的人和事,这样能够防止与时代和更广大的生活产生隔膜。
没看网友提出的“硬伤”
新京报:对于获奖这篇文章,网络上有不少质疑和讨论,甚至有网友提出了50处文章的“硬伤”。
马笑泉:我实在没空去看这些,倒是有些热心的朋友向我转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文章已全文公之于世,好不好,是不是有硬伤,由读者们自行评判。毕竟,现在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了,大部分人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甄别。其他一些获奖文章也发布到了网上,大家也应该去看看,从中可见出评委们的取舍标准。
新京报:有网友批评这篇文章“文言不文言,白话不白话”。
马笑泉:长期以来,文学史将白话散文和古文截然分开。而在我看来,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运用汉语在表达,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许多变化。
我写文章时是根据表达需要,古文语也好,辞赋语也好,现代书面语也好,民间口语也好,或单独使用,或糅合运用,只要能熔铸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可。
不是创作的最高水准
新京报:有人讨论这篇文章是否价值50万?
马笑泉:一篇文章50万值不值?同样的问题可以置换为:唱几首歌挣六、七十万值不值?演一部戏挣几百万上千万值不值?我们参加一次征文也好,或者参加其他比赛也好,就得先认可它的规则。如果不认可,完全可以不参加。获奖或不获奖,都是由评委们根据征文主旨和文章的完成度决定的。我既然参加了这次征文,就意味着要遵守和服从相关规则。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这篇获奖文章,能够代表你的创作水平吗?
马笑泉:我认为《十三村记》在这次征文中是高水准的,但置于我整个的散文创作中,并不见得如何出色。
新京报:因为一篇短文引发这么大的网络关注,你是什么感受?
马笑泉:我感到有些悲凉,一篇小文引发这么大关注,反而自己长时间创作的严肃文学作品没有引起关注。这说明大众的主要关注点已不在这块了,不在作品上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人争读文学期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京报记者陈奕凯康佳
校对郭利琴
获得特奖的原文
《十三村记》
马笑泉
村在临湘市羊楼司镇107国道旁,北依长江,西瞰洞庭,与三国赤壁古战场相邻。名为村,貌为园。未入大门,已见碧藤覆墙,满目葱茏。无须问路,自有一种幽香引人入门。道旁遍植杜鹃、月季,绵延舒展,而成花廊。廊后传潺潺淙淙之声,若有人盘坐于草木间,膝上置琴,时想心事,时抚朱弦。踮脚注目,遂窥见一小溪,波光若银,往西北方向轻掠而去。水声染花香,如诉如慕,复有鸟语不时滴落,竟成天然和声。乃抬头见树,杨梅、桃李、枇杷、玉兰、香樟、胡柚,亭亭如盖,其绿四季不断,其果春夏相接。始知此种幽香,不独由花发,实有果香渗入。然细闻之,亦不惟果香,当另有异香掺进,似麝非麝,似沉香非沉香,于花香之清逸,果香之爽朗,别添一种沉着馥郁之味。究为何香,暂不能明,且放眼缓步,顺花廊与清溪前行。至西北角,见一方塘,明澈如镜,塘外有坪,方石铺地,亦如镜平,遂有豁然开朗之感。
立坪中,悠然举目,香固不绝如缕,鸟更往来如梭。目光为鸟所牵,东南方向,数排屋舍俨然,檐下累累,有物悬焉。趋近观之,乃木制鸟巢,顶若“人”字,上下两层,皆有小门。云雀、八哥、麻雀之属,从容出入。更有一种鸟儿,似鸽非鸽,羽有麻斑,乍然入目,竟如多年不见之故人,但觉眼熟,却忘其名。静心索之,此非幼时常见之斑鸠乎?余问主人,此系野生还是人工养殖?主人云,皆从大自然中来此安家落户。复又含笑云,吾爱鸟,遂为鸟类营此安居工程。余言,此等小木屋可称鸟巢中别墅,然入住率不知几许?主人笑指“别墅”曰,君不见门口皆有草,此为鸟叼衔铺巢时而落,以此证之,二百六十巢,巢巢皆满。余称善,见主人笑容欢快如儿童,而眼神纯净如小鸟,心异之。主人引客前行,两旁忽现照片展示墙,皆为笑脸,有含羞微笑之江南少女,有叉腰大笑之西域瓜农,数以百计。见客人皆惊异,主人虽欲谦抑,然嘴角已稍露得意之笑。自言从小爱笑,又爱见人笑,及长,酷爱摄影,工作之余,走遍大江南北,专拍笑脸,半生所积,已有数万张,此“笑脸墙”上所展示,千分之一也。言毕,笑容已从嘴角扩散至眉梢。众皆笑,一时头上杨梅,身边月季,无不粲然。异香满园,而笑语常盈,十三村,亦可称香乐园也。
然十三村以村为名,以园为貌,实则为厂也。所见屋舍,墙挂绿蔓,檐悬鸟巢,入其内,则玻璃墙中,皆为现代化工艺设备。来客隔透明玻璃而望,但见无菌灌装生产线自动运行,却不闻有声。余以为花香果香溢于外,另一种香气当自内出,至此却无声无臭,深诧之。主人已导客出。才出厂房,香复如故。随主人曲折前行,异香愈浓。至一洞口,躬身而入后,花香果香顿时全消,扑鼻而来者,皆是郁郁酱香。洞内阴凉,顶为拱形,道如长带,时见分岔,颇似曹孟德所营之地下运兵道。然洞内无兵,惟见酱坛沿两壁而垒,成千上万,宛如身着褐色铠甲之古代士兵,肃立无声。坛壁虽厚,封盖虽严,然经古法发酵之香,酝酿既久,体量又大,从岁月深处喷涌而出,无可遮掩。此香醇厚,虽浓烈却不醉人,宛如长者,春风满面,热情待客,举止雍容有度,涵养深厚自然,不使人有丝毫压迫局促之感。客皆不时驻足摩挲坛身,或闭目深吸,欲将此香纳入脏腑,永固体内。主人不多言,但徐徐而行,引客至洞中央方形石室内。眼前赫然现一巨坛,高逾常人,腰身宽阔,仿若古代大将,横立阵前。主人言,三国时吴国黄盖受命在此屯兵,常苦于食物易腐,致生疫病。后有土人献腌制之方、窖藏之法,不惟永绝此患,且士兵食之身强体健,乐居此地。黄盖大喜,脱口而出:千军易得,一酱难求。十三村遂以酱菜闻名天下,其法传承千年,未曾断绝。公司成立二十余年来,亦只于此一酱中下工夫,将现代科技融入古法,心不二用,务精探微。目前公司主营香菇酱,不欲争辣,但以鲜纯之料,醇香之味,行营养口味兼得之道。造此巨型酱坛,一为纪念先人,一为明示初心。主人言毕,客皆颔首。世间一物一技,能代代守护,历千年而不绝,已属难得。千年后又使之大放光芒,非有精诚之心、卓越之识、坚毅之行不可。此酱固难求,此人更难得。此人谓谁?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全国道德模范,主人李国武是也。
余自十三村归,携香菇酱一盒八瓶至家。中分原味、牛肉味和香辣味。牛肉与辣,余素喜之,以之拌饭,不必再添其他菜肴,只需佐以清汤一碗。但觉菇香清幽,竟能统御辣味,口舌生津,而于肠胃略无刺激。小女自小不食辣,佐以原味酱,饭量竟然翻倍。以之下面,亦再不嫌面多。此物入门不过半月,已食之将尽。香菇酱之魅力,大人小孩均不能抵挡矣。余思世间佳食,有令口齿生香而于身体无益者,有大益于身心而少滋味者,偏美已属珍物,兼善更为难得。香菇酱之造,乃循吾国中正之道,以求真向善之心,调和诸味,方至全美。一物之成,固有秘术,然亦有大道存焉,方能传诸久远。香菇酱,中正美善之食也;十三村,中正美善之地也。美善缘何?正心诚意以利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