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场”里的致富新经

日期:11-14
病虫害

原标题:“数字农场”里的致富新经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4日电(记者安路蒙)田间地头上,无人机喷洒农药,手机APP指导稻田精细化管理;销售渠道上,真空包装大米入驻电商超市,参加“双十一”购物节,旗领导做代言人在网上直播卖米……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一场“数字农场”的探索实践,正在让草原农户摆脱“看天种地”的传统耕种模式,向着“看手机种地”的数字农业转变。

科右中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当地自然环境优越,霍林河蜿蜒流过,温差大、病虫害少,是兴安盟大米的主产区。但多年来,当地沿用传统、分散的小农种植方式,农户只够解决温饱,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去年以来,科右中旗结合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电商扶贫,打造出“数字农场”,并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提升农户的种粮效益,让致富大米在草原上落地生根。

在兴安盟大米标准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万亩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每块水田里都放置着高低不等的电子桩柱,无人机在空中嗡嗡地飞旋。

这正是“数字农场”的神奇之处,这些电子传感设备会将农田里的风、光、水分信息实时收集,农民在手机上装一个APP,就能接收到自家地块里的相关数据。农作物缺什么肥?有什么病虫害?什么时候灌溉?有了“数字农场”,农民种地不再只依靠传统经验,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高度精准化,让大米的口感达到最佳。

“科学种植,能省时省工,关键是水稻品质好了,价格也卖得高了。”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双金嘎查的农民王梅花笑着说。村主任韩玉亭算了一笔账,双金嘎查有稻田1万余亩,亩产1200斤左右,每斤大米多卖0.2元,全村老百姓能增收约240万元。

科右中旗“数字农场”是推动“全链条数字化升级”的一种探索,尝试从生产到销售实现数字化全覆盖。

“数字农场”的水稻会送到当地一家企业进行加工包装。记者看到,公司车间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饱满的稻谷在传送带上跳动着,经过碾米机、色选机、抛光机等多道加工,最后倒入包装,封口。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和可追溯,每一道加工流程上都安装了数字化终端,对产品数据进行收集。“这批产品是什么品种?产自哪个地块?检测报告怎样?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就能一清二楚。”

如今,“兴安盟大米”已相继入驻各大电商平台,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让草原大米出现在全国各地家庭的餐桌上。科右中旗工信局副局长卜延春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线上销售大米近2000吨,销售额超1000万元。

“数字农场带领农民实现科学种植,互联网则将我们当地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加快了全旗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卜延春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字农场”的探索实践,逐渐让农民走上一条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宋国杰:个性化服务和集成融合信息是MaaS的关键技术 吴洪洋:MaaS推行要勇于试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