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助力重庆文脉生生不息

日期:11-13
黑科技

原标题:“黑科技”助力重庆文脉生生不息

“黑科技”助力重庆文脉生生不息

大渡口区重钢旧址,市民在重庆工业博物馆内参观炼钢设备。(本报资料图片)记者崔力摄

建设“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在行动。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提升”列出了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4个板块、26项重点任务和194个重点项目,拟重点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推进保护修缮、传承历史文脉、完善法规体系等。

按照《意见》要求,我市已利用高新技术启动全市第一批历史文化资源测绘和数据采集工作,启动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衙署遗址本体加固保护、重庆工业博物馆后续建设等项目,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存和改造,让重庆历史文脉生生不息。

保护历史古迹

修缮钓鱼城范家堰衙署

作为钓鱼城保卫战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范家堰衙署被考古界称为“钓鱼城防御体系皇冠上的明珠”,并在今年3月29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评价为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

11月8日,在范家堰衙署遗址处,多名工人正忙着铲土,对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也在其中,只见他一边拿着手铲刮土,一边仔细观察土质色泽变化。

“不要小看这个环节,土质的色泽变化可以告诉我们不少被掩盖的信息。”袁东山说,目前探测发现,范家堰衙署遗址存在多种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本体的稳定性和外观,文物的历史信息也被大量覆盖。

袁东山表示,这种不稳定性体现在3个方面——遗址的山后有6米厚的崩塌堆积层,在雨水冲刷下容易破坏地质结构稳定;遗址是一个汇水区,大量水积在泥土里容易产生崩塌;时逢春季,遗址处都会长满野草和杂树,产生植物根劈的破坏。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从今年8月5日起,钓鱼城范家堰衙署本体加固与保护展示项目动工,计划在两年内完成遗址表面清理、石质构建归安、石质文物加固等工作,形成较为稳定的遗址生态系统。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也是为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更好地传承重庆历史文脉。”袁东山表示,修缮后的衙署将呈现“显山露水”格局,“显山”是让衙署遗址从山体中凸显出来,“露水”是让衙署自成体系的沟壑重新“活起来”,提供对古战场进行解读的新视角。

留存工业文脉

丰富工业博物馆内涵

今年9月28日,在原重钢型钢厂旧址上建设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开馆。

墨绿色的钢结构、土黄色的杉木屋顶、宽敞的展馆空间……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这座以“记载重庆工业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为承载主题的博物馆,由主展馆、钢魂馆和工业遗址公园等室内外工业展品装置陈列共同构成。

其中,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主展馆,围绕近代以来重庆工业120多年发展历程,全面展示重庆自开埠后民族工业的振兴,以及重庆工业为中国抗战、国民经济恢复、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的巨大贡献。

钢魂馆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在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上进行的专题陈列,呈现“钢迁会”成立、西迁并支持抗战的光辉历史。

工业遗址公园占地约42亩,展陈了1905年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等珍贵工业设备展品,以及多座主题雕塑、装置艺术和工业先驱人物雕像,体现出工业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相互融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自2011年重钢集团环保搬迁至长寿后,我市规划、城建等多个部门着手进行重庆工业博物馆规划建设。建设伊始,博物馆就立足国际视野,着力建设具有创新创意、互动体验、主题场景式的泛博物馆,开创我市利用工业遗产开发运作公益博物馆和创意产业园的先河,为促进全市更多工业遗产得以保护利用提供范本。

目前,重庆工业博物馆仍在进行后续扩容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将继续配合博物馆建设方,进一步丰富博物馆内涵。

保存文史信息

测绘用上了“黑科技”

《意见》提出了“一年抓抢救、两年有亮点、三年显成效、五年成格局”的年度目标任务。

其中,“一年抓抢救”是在2018年启动抢救一批需求急迫、社会关注的项目;“两年有亮点”是在2019年全面启动已公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缮项目;“三年显成效”是在2020年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定;“五年成格局”是在2022年,全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体系得到充实,基本形成遍布城镇、乡村的文化邻里中心,形成全市“三江四廊”和主城区“两江四岸”文化走廊的保护格局。

“要按期保质完成上述任务,那么在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过程中,有效保存文史信息至关重要,而做好测绘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测绘已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飞、倾斜摄影等“黑科技”。借助这些高新技术,将保障测绘与数据采集不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损害,有助于留存其原始信息,为后续的保护修缮提供基础数据。

具体而言,在“黑科技”辅助下,勘测人员可以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屋顶、特色构建等进行测绘,有效采集其保存状况、空间形态、功能类型、权属与使用者等多重信息。特别是通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风貌区的街巷空间、建筑布局、沿街立面,以及相关山体、河流、植被等环境要素进行整体测绘,从而挖掘出它们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人文气息等重要信息。

南川建成“国家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轨道与公交换乘体验如何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