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残疾老汉 靠想象雕出一座人车分流的城市

日期:11-12
王颖

原标题:山村残疾老汉靠想象雕出一座人车分流的城市

河北沽源丁庄湾村村民唐贵升,用捡回来的材料耗时一年多做了一座城

新京报讯(记者王纪辛)穿过一座中式大门,以城市广场为圆心,数座高层建筑错落有致,广场中心雕塑是一只飞翔的和平鸽。这是河北省沽源县莲花滩乡丁庄湾村村民唐贵升即将完工的一座“城市”。这座1米见方的木雕城最大的特色,是人车分流的设计。要知道,由于腿部残障,今年69岁的唐贵升几乎没怎么出过他居住的山村,材料是捡回来的,木质主体结构是靠老人的木雕手艺雕刻出来的,所有设计细节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工期长达14个月。村子脱贫了,他感激扶贫干部的辛劳,也想像他们一样给村子做点什么,老人的想法很淳朴,就是把这座“城市”卖了,换点钱捐给村子里的养老院。

山村残疾老汉 靠想象雕出一座人车分流的城市

唐贵升和他的“城市”。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丁庄湾村,距离沽源县城60公里,村子周围是连绵的山峦,村民的房舍建在山间坡地上,一条新修的水泥路通进村子。

山区冷得远比城里早,记者见到唐贵升时,塞北地区刚刚下了一场雪,村子里飘浮着柴灶的味道。这是一个典型的坝上乡村,也是沽源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沽源县最早、最重要的革命老区。

老人住的屋子是个里外间,外间可以做饭,里间是半间屋子大的火炕。炕头的一角放着几份报纸和一本《科学》杂志,旁边窗台上摆着一副老花镜。被子很整齐地叠在炕脚,上面盖着床单,居室里东西不多,但是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

和沽源县其他村子一样,丁庄湾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架豆。老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全村从2017年就已脱贫,他家主要靠儿子种架豆、土豆、金莲花实现的脱贫。2017年收入6000多元,2018年达到4万元,今年的收入也不错。

和其他乡居老人不同,唐贵升是个闲不住的人,平时自己爱做些小工艺摆件。但是,发挥自己的木雕手艺做出一座城市,完全和他的“侄儿”有关。

老人说的侄儿,是沽源县扶贫干部,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天佑。“天佑侄儿第一次来我家,就喊我叔,和我儿子兄弟相称,这两年我们家变化可大,天佑自己掏腰包给我儿子送来金莲花苗,这两年我们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说着话,老人拿起拐杖,带记者到他的“工作室”,屋中一张方桌上,记者见到了即将完工的“城市”。

唐贵升说,“我们家脱贫了,我也想做点儿啥帮帮别人。天佑看我有木雕的手艺,就给我买了一套新刻刀,还送我老花镜,这个村里老年人的花镜都是天佑送的。”

山村残疾老汉 靠想象雕出一座人车分流的城市

老人希望“城市”人车分流,出行就能安全了。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对于人车分离的设计想法,老人说,“我在电视上总看到交通事故,心里就寻思,能不能设计一座城市,人和车碰不着,这不就安全了嘛。”有了这个念头之后,老人开始各处收集,木料、玻璃等等,都是他从山里、路边捡拾的。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外间屋子堆放着各种材料,其中还有一把放干了的满天星,点状花絮被用在“城市”建筑的四角,当做屋顶绿植装饰。

老人说他还需要几块长条镜子,围在“城市”外边,这样建筑看上去有连续性。“全部完工后,在城市上空加一盏灯,就更好看了。”老人介绍的时候,拐杖架在左腋下,腾出两手,详细地讲解着城市的各部分构造。

“城市”是架空的,以地面为准,地上走人,地下行车,连接两个区间的,是和建筑相连的阶梯。所有建筑都是高层,用油漆精细地描出每层的窗户,建筑群围绕在中心广场的四周,广场雕塑是一只白色的和平鸽。“做这座城有图纸吗?”老人告诉记者:“没有,图纸全在我脑子里。”

山村残疾老汉 靠想象雕出一座人车分流的城市

老人的手上伤痕累累。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这座城制作前后已经用了唐贵升14个月的时间,山区干冷,工作起来又不注意,因为雕刻,老人的手布满了皲裂与伤痕。

当然,在各种设计展和建筑展里,有许多远比这座木雕城更成熟、更精致、更巧妙的作品,用的材料也更好。然而不同的是,丁庄湾村里这小小的木头城,藏着一颗感恩与渴望回馈的心。老人说,等人车分流的“城市”彻底做好以后,很希望有人能喜欢它甚至买走它,而这笔钱,他打算捐给养老院,“让我的劳动可以帮助村里的其他人。”

新京报记者王纪辛摄影王颖

编辑张树婧校对何燕

我市召开年度平安创建攻坚大会 90后快递小哥和他的第八个“双1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