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图上找不到的711、712。。。揭秘湖南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生长起来的山间“小城”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唐兵兵
郴州许家洞站是个京广线上的四等小站,在1958年,这里却突然迎来数趟停靠的列车,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从这里下车,进入 711矿。
他们在离车站不远的金银寨挖出铀矿石,装载矿石的列车,蒙着一层厚厚的油布,在深夜里开往衡阳 272厂加工,然后再运往更远的远方。
▶许家洞车站,曾经有六趟客运火车停靠,如今,已经不再停了。组图/卢睿
▶郴州苏仙区 711矿生活区,在鼎盛的时候,有上万职工和家属。组图/卢睿
来到这里的人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挖掘的铀矿,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711矿也被称作“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除了711,还有712、715、716,湖南这些因铀矿生长起来的山间“小城”,拥有神秘的代号,曾经隐匿在人们视线之外,像一座看不见的“城市”,神秘又庄严。
这些代号背后,不仅是一段湖南曾经隐秘而光荣的历史,更是成千上万核工业人的默默奉献。
01
湖南探明铀矿储量全国第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决定发展核工业时,外国人一度认为中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没有充足的发展核工业的原材料。
1955年 1月 20日,中国与苏联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查工作的议定书》,为此建立中苏委员会。随后,负责铀矿勘查工作的中苏委员会指派刘鸿业、郑宏等到长沙组建 309队。
在地质学家最初的地质观察中,湖南,可能存在大型铀矿。“目前探明铀矿储量湖南全国排名第三。”湖湘地理地质顾问、地质学家童潜明说。
1955年 5月,309队航测队在衡阳成立,开始了对湖南铀矿地毯式勘探,四分队先后在衡阳盆地边缘大浦街车站附近、郴县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前者是 712矿,后者是 711矿。
▶易胜清在矿区井口,他在矿山工作 30多年,成了 711矿的历史记录者。
据711的老工人易胜清记录,1955年 9月 9日,309队第四分队航测队,在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从空中丢下了一包石灰。此时,309队第二分队正在郴州宜章一带山区进行精细地面勘探,25米一个点,100米一条测线。
当年 10月,二分队勘探队员陈金陵被派往金银寨一带勘探,那年,他 19岁。在蹚过一条齐膝深的河流时,伽玛仪突然“嘎嘎”响起来,他还以为是仪器出了故障,等他们快到山顶时,一条长约 200米的硅化带,如透明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去路。
他们只能沿着悬崖峭壁往上攀爬,耳机里又传来“嘎嘎”声,陈金陵沿着石壁探测了 50多米,“嘎嘎”声响个不停。陈金陵激动地举起伽玛仪,兴奋地告诉同行的警卫:“我们发现大异常了。”
他们在黄昏时下了山,第二天,第二分队全体人员在陈金陵的带领下找到了他们发现的异常区域,用石灰画了一个大圆圈,定点。晚上,队长才告知,他们找到的是做原子弹的原料,那群年轻的勘探队员心里,从此多了一个激动却又不能言说的秘密。
▶ 711矿区的铁路专线,铀矿石曾经就从这里运往远方。
次年 2月,中南 309队 10分队进入金银寨,进行普查勘探。1957年 6月,10分队向国家第一次提交了金银寨矿床工业储量报告。10月,中南矿业公司筹建 411矿(1958年更名为湖南二矿,1964年更名为 711矿),10月 3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411-1工程为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02
缺乏食物,
职工们搞“精神会餐”
85岁的地质工程师张桂芝,是在 1958年 3月接到调往湖南一个保密单位通知的。随后作为筹建 411矿的先遣队被派往郴县许家洞金银寨。
先遣队到达时,矿区只有一座篱笆围成的小院,三栋平房和一个厨房。隔壁是湖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二层小楼,足见此处的偏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古语在这里变得格外真切。后来,疟疾防治研究所成了矿区最初的办公楼。
▶711矿专家楼,最初给苏联专家居住。
这里的夜格外幽静,除了京广线上疾驰而过的火车,还有山林间野兽的长啸。偶尔在野外遇见的毒蛇,也成了广东队员难得的美味。
1959年,如今83岁的地质工程师姚文斌刚从长沙地质学校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这里。矿区有 48条剖面,怎样精准计算施工是个难题,姚文斌创造的“坐标计算法”精确计算出剖面数据,在当时是一种创造。
姚文斌来到矿区,刚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尽管是重点工程,食物同样难以保证。“冬天里,出了井浑身湿透,回到宿舍,点上一盆火,几个人围坐,就讲好吃的。”他们把这称之为“精神会餐”。尽管越说越饿,“精神会餐”依旧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致于一出井,年轻人就呼朋引伴,“走,回家吃大餐去。”还煞有介事地问:“今天吃什么?”
1963年,711矿正式投产,中国第一批铀矿石从许家洞车站秘密运往衡阳。1964年 10月 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消息传来,矿区一片欢腾。多年之后,那时候的激动,依然是第一代核工业人脸上的表情。
03
矿区最后的理发师,
坚守 57年的理发店
第一代矿区的家属工已经老去,她们不用再为丈夫担惊受怕,有了悠闲时光。黄昏时她们聚集在俱乐部,天南海北的口音,聊矿区的往事,也感慨生活的不易。
▶黄昏,711矿的老人在俱乐部门前聊天,天南海北的口音。
77岁的邓玉珍很少参加这种聚会,她很忙。忙于理发店的生意,也忙于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邓玉珍是广西柳州人,1960年邓玉珍跟随丈夫来到 711,成为一个“城市人”,她被分配在居委会工作,丈夫是矿医院的药剂师。
1962年,为了方便照顾孩子,邓玉珍进了矿上的理发店,“还有个原因是我的爷爷、父亲都是理发的”。或许因为家传,她很快上了手,成了班长,带着三个徒弟,“那时候理发一个月工资 18块钱,理发师最多时候有 10多个人,大多是女同志”。
现在理发店被拆得只剩下 10平米的一个小铺面,当年的理发师不知去了哪里,邓玉珍在这里坚守了 57年。
▲ 10月 30日,郴州苏仙区 711矿生活区(华湘社区),矿区理发师邓玉珍,在这里坚守了 57年。
“1999年的时候说要拆掉,我坚决不肯,保留下来了。现在要拆迁,怕是保不住了,如果给我提供一个场地继续做,没有场地就算了吧。”邓玉珍闲不住,也舍不得这门手艺,老顾客们同样舍不得这位老师傅。
尽管街上已经有几家新式理发店,但是邓玉珍依旧有竞争力,“我不涨价,就是一碗粉的价格,以前四毛五毛,现在五块”。写满历史的椅子、斑驳的铺面,对于矿区的老人来说,那是属于矿区的时光。
04
矿区的失落与新的开始
随着 711矿矿石储量减少,开采向深部延伸,水大温高,设备老化,成本增加,工人冗余。1980年开始,矿区停止招工(可以顶职),矿工子弟们只能自谋出路。
1994年,711矿停产。2004年,711矿宣布破产。此时,矿区“保军转民”的企业华湘化工似乎让矿区人看到希望,711生活区也改称“华湘社区”。
▶郴州苏仙区 711矿生活区(华湘社区),人去楼空,多年前的明星海报依旧保存完好。
2015年,华湘化工厂宣布破产,年底华湘社区的管理权将移交地方政府,这就意味着,60多年的厂矿体制画上句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真正融入这片土地。
衡东县大浦的 712矿区被称作“十里矿山”,6个采矿工区散布在几公里的周围,鼎盛时期,矿上生活着一万多工人和家属。1983年,712停产,虽然经过“军改民”的转型,却并不太成功,在2003年宣布破产。
与 711矿一样,大华社区也很快将由地方政府接管,不同的是,712的工人们完全脱离了矿区,住进了衡阳市区。
衡阳的 272厂,是 1958年 8月开始兴建的中国第一座大型铀水冶纯化厂,它担负着从铀矿石和铀精矿中提炼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711、712已停产,272厂依旧是块禁地。
715矿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烟溪与资水交汇处的烟溪镇,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715矿曾经让烟溪迎来久违的热闹,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偃旗息鼓,715矿停产搬迁。
宁乡黄材除了青铜器,还采过铀矿,是 716矿所在地。716矿在辉煌时有五个工区,数千人,建于 1964年,1994年停产。
退役的铀矿,成立社区后,依靠党和政府关怀,人居环境改善。曾经在地图上都找寻不到的神秘代号,能够通过导航轻易抵达。
▶ 711矿曾经的子弟学校,孩子们课间休息。
出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矿三代们,早已离开矿区,星散全国各地,但是总会在节假日里归来,这座苍老的厂矿瞬间便会热闹起来,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在矿井退役治理后,矿井外的井架和其他建筑都被拆除,周边被填埋种上草木,草木很快淹没了遗迹,也淹没了那段辉煌而隐秘的历史。矿井口用的是两道不锈钢大门,用锁锁着。
▶ 711矿 1号主井井口,大门封闭。井内不断涌出的温泉水,成了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可以天天泡温泉”。
巨大的铁质管道从井里延伸出来,生活区如今的自来水来自矿井里的温泉,我们惊叹于他们“天天泡温泉”的幸福生活,当地的居民却在为夏天水太烫烦恼不已。滚烫的温泉,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曾经有过那样的一段岁月。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