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的坚守——川藏公路养护者群像素描

日期:11-08
塌方泥石流

原标题:风雪中的坚守——川藏公路养护者群像素描

新华社拉萨11月8日电题:风雪中的坚守——川藏公路养护者群像素描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康锦谦、胡旭

11月的高原凉意渐浓,树树皆秋色。记者连日来驱车行驶在川藏公路上,翻山越岭,沿江河一路向前,看到多个路段养护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正紧张进行冬季来临前的恢复性养护。

全长2416公里的川藏公路通车65年来,四川、西藏公路部门不断加大公路养护力度,通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2014年以来,西藏实施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385公里,投入资金2亿多元;灾毁恢复工程83公里,投入资金2.5亿元。川藏公路的畅通还离不开一线养护工人和武警某部交通官兵的常年坚守、默默奉献。

记者近日翻越林芝市色季拉山,看到林芝公路分局八一公路养护段110道班工人正在海拔4000米的半山腰加固长达170米的植生垒积袋,防止落石、塌方等,这是当地首次尝试。110道班所负责养护的20公里路线,曲线多、转弯半径小、自然条件较差。

冬季的色季拉山天气变化无常,有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有时大雪纷飞,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110道班班长普布丹增说:“冬季的色季拉山阴山地段的路面冰冻得像铁一样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山上公路被大雪堵塞时,白茫茫的一片找不到路在哪里,车辆常常抛锚、深陷。”

有一年的冬天,一辆甘肃车牌的农用车滑入边沟,车上两人无法展开自救脱困。普布丹增接到消息后,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顶着大雪,赶到事发地,经过半个小时的抢险,被困车辆成功脱困。“车主拿出1000元钱给我们,肯定不能收啊,这是我们的职责。”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下雪多,路面经常结冰,保通任务最重,1月和2月下雪最多,7点多天不亮就得起床,吃点糌粑或馒头,8点就开始干活。”普布丹增说。

45岁的普布丹增从16岁开始在色季拉山养护公路,已在这里工作29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吃苦耐劳、毫无怨言。因色季拉山气候环境的影响,最适合养路的时间只有4至5个月。补坑槽、整修路肩、铺油罩面、冰雪抢险,他总是冲锋在前。每当雨季来临,经常发生小型塌方,普布丹增往往清理完这一处,又接到另一处塌方的报告,他又带领人员赶赴抢修现场。

雨雪无阻,凭借着近30年的坚守和出色的业绩,普布丹增荣获2018全国感动交通年度人物。林芝公路分局的数据显示,共有454名一线养护工人承担川藏公路拉萨大桥至林芝市东久桥共503公里的养护任务。

除了色季拉山,川藏公路还有一处艰险路段——“天路72拐”,其抢险保通任务繁重。业拉山至嘎玛沟段的30公里道路,全部为Z型回头弯,山高路险坡陡,加之西藏高原特殊的冻土和破碎性山体结构,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

负责此路段的武警某部交通养护中队,组建于1996年,担负共90公里路段的养护保通任务,其中近70公里养护路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海拔高差达1800米。

中队驻地海拔4268米。自2004年到中队工作的曹江,今年已33岁,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了业拉山。“去年7月份,一天中35公里的路程有25处泥石流,2台装载机一天没停,晚上返回营区快12点了。”他说,40多人全部上场抢险,当天抢通了一个便道供车辆通行,一周时间全部畅通。

在养护中队工作10年的代理排长莫未说:“冬天遇上大雪的话,阳光强、雪反光,脸皮皱裂。对这里有感情了,纵使海拔高我也不愿调去其他地方。”

前年回家休假时,两岁的女儿望着他双眼通红、嘴唇发黑、头发稀少的沧桑“老脸”,怎样也不愿与他相认。当他伸出手抚摸女儿的小脸时,没想到女儿却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他满是老茧的手弄疼了女儿。

2018年嘎玛沟泥石流抢险和业拉山雪灾抢险,2017年怒江沟塌方抢险,2015年业拉山雪灾救援,2014年同尼村泥石流抢险救援……养护中队平均每年完成道路抢险保通任务近百次,发挥了“刀尖子”“突击队”作用。

武警某部交通支队的数据显示,其承担川藏公路长达782.5公里的养护任务,年平均处理泥石流、塌方、雪崩等300多次抢险保通事件。

在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前往理塘县的路上,记者遇见了36岁的杨春叶,他是“路三代”,从爷爷杨昌浩开始就是养路工人,现在他和弟弟也在道路上。

杨春叶所在的养路站负责养护19公里路程,每天他的工作内容包括巡查路段,清理边坡边沟涵洞。每年5月至10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不仅车流量在旅游旺季明显增大,还由于雨季的到来常常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每次清理路面淤积,他经常要干上一个通宵。

杨春叶说,现在路虽然好了,但他们的工作量没少,不仅过往车辆变多,人们对道路的要求也提升了,过去堵车可能好几天,现在出现堵车,都是尽全力在一小时内疏通道路。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向力力被公诉 活力暖冬,杭州进京推广休闲养生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