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 阔步向前——我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巡记之一

日期:11-06
农村集体改革任务

原标题:改革路上阔步向前——我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巡记之一

2017年以来,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省扎实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截至7月30日,圆满完成了全省清产核资工作任务。目前,全省已完成45个县市区的自查、核查和省级验收,全面完成全省4172个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的全部任务,占有清产核资任务单位数的100%。截至2019年10月,清查账面资产总额154.47亿元,比账面数增加66.05亿元;全省共清查登记集体土地7.17亿亩。村级、组级清产核资确认登记数据录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达到100%。

在改革中,有的村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整合分散资金,不断拓宽收入渠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旅游”同步发展的新路子;有的村,盘活村集体闲置林地,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利用扶持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的村,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依托资源发展产业,以改革促产业发展,探索形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清产核资,把“沉睡”的资产唤醒

深秋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已是寒意袭人,但村“幸福院”里,却是暖意融融。窗明几净的活动小院,温馨合理,休息室床铺洁净整齐,厨房和餐厅干净卫生。健身房、放映厅、卫生间,一应俱全。

老人们早上来到“幸福院”,在健身房锻炼一会儿,累了就坐按摩椅上放松一会儿,或者到放映室躺椅上看会儿电视。到了午饭时间,就去餐厅里免费点餐,吃完饭还可以睡会儿午觉。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医疗有保障……这就是现在卓扎滩村近百名65岁以上老人的幸福生活。

“我们家里现在有五口人,儿子儿媳还有一个孙子。儿子儿媳打工忙,经常顾不上我们,我和老伴儿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我们一点儿也不担心养老的事情,有村委会和政府,日子过得特别踏实幸福。”准备回家的王财庆老人告诉我们。

位于互助县北部的威远镇卓扎滩村,以高原旅游名县建设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组建了互助县首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卓扎滩村辖10个社468户18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7人。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卓扎滩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村带头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人才的作用,高效推进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村党支部牵头抓总,村委会主要搞好清产核资,村监委会主要加强矛盾纠纷处理,镇包村干部加强上下协调、业务指导;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抓好方案制定,总结上报。真正做到了各负其责。”威远镇副镇长李德邦介绍。

截至目前,卓扎滩村已全面完成各项农村改革任务,共清查出集体资产642.02万元,清查经营性资源面积277.7亩(1亩≈0.0667公顷,下同)。

村委会主任王怀珍介绍,村集体将现有的277.7亩经营性资源,包括耕地、荒滩等入股青海卓扎滩原生态景区旅游服务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收入605万元,带动群众增收80万元。

按照“村有经济积累,户有增收产业”的要求,卓扎滩村将5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贫资金入股到互助光伏电站,每年按10%比例进行分红,每年分红4万元;将现有积累资金110.5万元折股量化后投入到旅游公司。

“我们把这160.5万元经营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后,按每股1000元折股量化给了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852人,颁发股权证书468本,村里所有人实现了由农民变股东。去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股东大会,成立了卓扎滩股份经济合作社,讨论通过了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理事会。今年1到9月,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10万元。7月31日,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分红大会,共分红100万元。”王怀珍告诉记者。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老人养老问题很快提到了重要议程,村“两委”申请了70万元政府项目投资,加上村集体的100万元,就把原来的村委会院子改造成了老人活动中心。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农民各项财产要素,卓扎滩村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分散资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来源不断拓宽,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旅游产业参与者和经营者,获得了更多的财产权益,走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旅游”同步发展的新路子,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017年,互助县被确定为青海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互助县以“建设高原旅游名县”为目标,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据了解,在改革中,互助县呈现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三种模式:以卓扎滩村为代表的产权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同步型;以麻吉村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倒逼产权制度改革型;以班彦村为代表的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产业发展型。目前,改革成果已初步凸显,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通过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摸清了集体经济家底,确认了成员身份,明晰了产权关系,盘活了集体资产,发展了集体经济,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民变股东’,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农业农村厅政策改革处处长张权表示。

发展集体经济,村民得红利

距县城14公里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设计规划理念,以“花海农庄”旅游品牌为切入点,盘活村集体所有闲置林地3200亩,流转土地耕地600亩,初步建成了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探索出了适宜边麻沟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我们把2017年12月31日24时作为本社成员身份确认基准日,确认本社共有558名成员。同时,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明确规定各时间节点任务安排、清查进度与结果公示,为自己摸清家底、向群众亮明家底,为改革奠定基础。”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表示。

曾经靠天吃饭的边麻沟村, 2018年人均收入14822.4元,集体收入21万元,2018年底每人分红200元。

开了一家农家乐的村民杨胜云,细数着自己一年的收入。“农家院的收入至少有万把块钱,村里的花海农庄流转走了8亩地,每亩收入400元,有3200元的收入。入股花海农庄2万元,分红2000元,还有200元的村集体分红,还有打工的工资……”

“村里有了钱,就有能力为大家办实事了。现在全村每个村民近500元的养老、医疗、水费支出,村集体都承包了,这部分支出每年还在上调。”村委会主任李存德说。

大通县是2017年我省6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试点工作中,大通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形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大通县经营管理站站长陈黎告诉记者,全县明确新组建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负责集体资产管理运营,采取入股、租赁、合作和联营等方式,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通过发展农家乐,开办经济实体,开展服务创收等特色产业项目等,拓宽村级增收渠道。

从2017年10月开始,大通县用了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全县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7.39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8.05万人,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289个。

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这个曾经的重点贫困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后,集中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着美好的生活。

自2017年12月,班彦村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时一年多,该村顺利完成了清产核资、人员界定、折股量化等改革任务,初步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目前已清查村集体资产548.6万元,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424人,折股量化经营性资产188万元,成立了班彦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在改革中,班彦村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依托资源发展产业,以改革促产业发展,探索形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在清产核资和人员身份界定基础上,班彦沟村按照“两不增,两不减”的静态管理办法,折股量化到人,明确到户,设置了成员股和集体股。

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英介绍,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班彦村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着力打造形成了以土族盘绣、酩馏酒酿造、商铺经营、高标准连栋温室、光伏发电、农家乐、布隆综合养殖、八眉猪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八大脱贫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中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委省政府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省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坚持高位谋划、深入发动,进行了多次安排和部署。及时召开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动员部署会,出台了《青海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青海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考核评估方案》。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与各市州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使全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王玉娟)

东莞启动秋冬季蓝天保卫战挂点督导工作 中央扫黑除恶第11督导组进驻北京 蔡奇表态讲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