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出黑暗,心向光明——记盲人乡村教师刘芳
(爱国情奋斗者)走出黑暗,心向光明——记盲人乡村教师刘芳
新华社贵阳11月5日电题:走出黑暗,心向光明——记盲人乡村教师刘芳
新华社记者肖艳
“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刘芳,1993年大学毕业后站上讲台,1997年因患视网膜色素变性而逐渐失明,2007年彻底失明,此后转型为心理辅导老师,一直坚守教师岗位至今,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写书,做电台主持人,学游泳……从光明走向黑暗,刘芳没有放弃,没有给自己设限,凭着她的坚韧、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证明了即使身处黑暗,能做到的远超想象。
倾听者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初级中学教学楼二楼的刘芳工作室,是学生“小秘密”汇集地。这里藏着他们曾经的倾诉,也藏着他们说不清的心思。
“我看不见,他们在心理上会更信任我,更愿意敞开心扉。”2007年8月,白云三中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因为眼疾彻底失明的刘芳转型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了她的头等大事。
根据学生意愿,刘芳在同事的帮助下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学生既可以自主选择将自己的秘密写进来装进档案袋里,也可以直接说给她听。
刘芳每学期还要为全校班级做50次以上的讲座。长年与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也让她的讲座像听故事一样有意思,学生经常用掌声、笑声来回应她。
“先把理论理解透,然后自己去找案例,最后结合起来变成讲故事的形式。”刘芳毫不吝啬地分享她的经验。
除了接待学生,刘芳的工作室还向家长敞开大门。刘芳一共当了5届班主任,期间,通过家访她发现原生家庭对于学生状态的影响很大。“孩子一定程度上就是家长的影子,影响家长的作用可能高于直接影响学生。”
刘芳说,工作室不仅受到学校师生的喜爱,还辐射到校外,很多家长、学生给她发短信、打电话沟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邀请她去做讲座,学校还力邀家长共同参与。
2015年,贵阳市教育局成立了“刘芳工作室”,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为刘芳成立“乡村名师工作室”。
刘芳说,她始终是一名农村教育坚守者,无论到什么时候这个角色定位都不会变,她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人关注农村教育,更多的农村教育老师能够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守护当中。
助人者
除了做心理辅导老师,刘芳还是贵阳市盲协主席,这让她走进更多盲人朋友的世界。到特殊学校做演讲、参加文学创作、填写公益歌曲,她努力带动更多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
从2016年开始,刘芳作为嘉宾主持参与到“爱聆听”公益广播节目中,收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答心理难题。
一部分残疾人听众也会拨打节目热线电话。他们知道刘芳写书、做节目很吃惊,经常打电话来问怎么用微信、用电脑。
刘芳说,一部分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生活、就业、出行等方面存在困难,一名盲人朋友曾打电话告诉她,自从致盲后,他就再没出过门。“如果能学会用电脑、用手机,他们就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刘芳说。
今年10月,在志愿者和陪护的帮助下,刘芳带领盲人朋友到息烽集中营参观。能够让大家大胆走出家门,是她最高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
特别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刘芳有了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石榴青青》《花开十年》两部自传体小说已经出版。“还有两本正在出版社排队,手里还有很多存货。”刘芳说。
2015年,刘芳用小说义卖资金成立了“刘芳助学基金”,用于资助白云三中贫困学生。刘芳说,她还会继续坚持用小说义卖的资金做公益。
奋斗者
“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最美奋斗者”……一个又一个荣誉接踵而至。
“荣誉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以后看到的最美风景。”刘芳说,最美的风景永远都是留给不断努力、不断攀登的人,留给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人,风景很美,永远都带不走,但是会有后来者,他们会继续看到。
眼疾开始变得严重时,刘芳最怕听到的两个字是“病退”。最终,在学校师生、家人的帮助、陪伴下,她不断坚持、尝试,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现在刘芳仍是一名老师,但课堂早已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授课对象也越来越多元化,挑战也越来越大。
“比如在电台当主播,就会不自觉地要求自己去提升普通话水平,要求自己多阅读,开阔知识面,还要学习更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每次改变或者转型对我来说都是挑战,从在磕磕碰碰中适应黑暗的生活状态,到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转型为心理老师,以及其他种种,不要总是去想自己做不到的,去做自己能做到的,把能做到的做好。”刘芳说。
老师、电台主播、写书,每年,刘芳都会设置一个目标,让自己不断往前突破。2017年,46岁的刘芳学会了游泳。
“沿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往前,无愧于自己内心地去努力、再努力。”刘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