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天友:能听懂大自然语言的“地质医生”
五马厂河坝滑坡应急抢险
地质工作传帮带
参加“5·12”汶川大地震应急抢险,徒步进山搜集灾区第一手地质资料;在暴雨中连夜勘察山体,组织撤离600多名山体滑坡危险区的群众;顶着烈日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一个月找出近200个适合打井取水的地点……重庆2019年“巴渝大工匠”——重庆市地勘局607地质队队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张天友,30年来穿梭于江河湖泊、深山野岭间,成为一名能听懂大自然语言的“地质医生”。
灾害现场历经生死考验
1985年,农村孩子张天友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张天友回忆,“当时选择地质专业,全是因为填报人少,毕业后在这个行业待久了,才觉得它能带给我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后来,由于“地质环境”大滑坡,刚工作5年的张天友在很长一段时间无用武之地,迫于生计,他下岗回乡卖起了卤菜。直到1997年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质队才迎来了春天,张天友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作为地灾技术的应急救援顾问和负责人,张天友常年奔走于各大抢险处置现场。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们一起赶赴灾区抢险救灾,徒步进入具有“地质科学迷宫”之称的龙门山。为确诊一处危险区域是否会再次发生灾害,张天友在近50°的陡坡上徒手攀爬,一失足便滚落了20多米,直到死死抓住一块石头,才发现下面是悬崖!回忆那天,张天友仍然心有余悸,“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地质队员野外工作的常态,危险系数高,伤残伤亡事故多,稍不注意小命就没了。”
30年职业生涯,张天友遇到的地质灾害远不止于此。
2014年,地处渝东北的奉节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夜之间阻断道路交通,就连水、电、通讯也全部中断,整个奉节就有1300多处险情出现。“在抢险救灾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这块地形有无裂缝、群众是否需要撤离,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精准判断。一旦没把握住,后果将不堪设想。”张天友说,“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打着电筒摸黑去考察地形,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困了靠在椅子上打个盹,晚上回驻地整理资料。好在通过准确的预判,及时让居民撤离,才确保了槽木村、阳北村共161户637人的生命安全。”
厚积薄发勇立学术潮头
预判地灾隐患、处置临灾险情,是每个地质人的首要任务,虽然看似果断决策,但在“防灾治灾”的背后,则是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作为607地质队的队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张天友在单位也算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学霸”。
多年来,他不仅参与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固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爆破规范》等10余个规范的修编工作,还参加了生态环境重新构建、主城水环境破坏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主编的《不良地质场地勘察》,填补了我市在勘察技术规范中的空白。
如今,张天友在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黄花园大桥石板坡立交桥NB匝道边坡勘察”项目获得省部级优秀勘察二等奖。潘锋吴思倩
图片由市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