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书》杂志创刊40周年,《〈读书〉十年》发布增补版
今年恰逢《读书》杂志创办40周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读书〉十年》增补版,在原书基础之上,增补了《友朋书札》一册。在该书的增补版首发式上,扬之水与祝晓风、杨早、郑雷、曾诚一起畅谈当代学者、作家和编辑间的文坛故事。
撰文丨新京报记者何安安
“关于我和《读书》的十年,一切尽在这挑挑拣拣的几十万字中,其中有些内容似乎不宜公开,不过想到这些评议其实很能反映评议者本人的性情与识见,却无损于被评议者的成就与名声……”这些话被印在《〈读书〉十年》的封底,该书的作者是著名学者、名物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
《〈读书〉十年》增补版,扬之水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8月版。
《〈读书〉十年》是扬之水1986年至1996年在《读书》杂志工作期间所记日记的整理本,不仅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史、交往史,也堪称一部记录时代的社会生活史、微观经济史,首次出版于2011年。今年恰逢《读书》杂志创办40周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读书〉十年》增补版,在原书基础之上,增补了《友朋书札》一册,收集整理了吴小如、辛丰年、徐梵澄等27位文化名家在这一时期写给扬之水的158封书信。
近日,在北京模范书局·诗空间举办的《〈读书〉十年》增补版首发式上,扬之水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早、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郑雷、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辑曾诚一起,共同畅谈当代学者、作家和编辑间的文坛故事,畅谈读书与《读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祝晓风则担任了该场活动的主持人。
扬之水(中)在《〈读书〉十年》增补版首发式上。
卖西瓜只是临时帮忙
读书是照亮我生命的一束光
《读书》杂志创刊于1979年4月,诸如金克木、吕叔湘、黄裳、王蒙等名家都曾为其撰稿。《〈读书〉十年》,正是扬之水根据其在《读书》杂志工作的十年间(1986—1996)所记录的日记整理而成的一部书籍。
活动现场,祝晓风认为,扬之水、《读书》和日记是这场活动的三个关键词。祝晓风首先回忆起自己大学期间一直在读《读书》杂志,直言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自己打下了文学基础。扬之水原名赵永辉,在活动现场,她则自称“水哥”。扬之水1986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读书》编辑,在众多版本的传奇经历中,她曾经开过卡车、卖过西瓜这段经历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为此,祝晓风问扬之水,她是怎样从一名王府井果品店的卡车司机,成长为知名学者的?
对于这一问题,扬之水首先进行了一个纠正:卖西瓜并不是当时自己的主业,只是临时帮忙。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扬之水讲到了自己因为爱读书、喜欢研究名物史料,所以转行进入出版社,又获得机会进入《读书》杂志编辑部。“读书是照亮我生命的一束光”,这可能正是读书对扬之水人生的影响。
扬之水认为,在《读书》杂志的十年,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在此期间,她得到了诸如张中行、金克木、徐梵澄、赵萝蕤等文化大家的滋养,也据此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地,陆续出版了《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棔柿楼集》(十集)、《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著作。在活动现场,扬之水提到了她和沈公(沈昌文)、梵澄先生(徐梵澄)等人的交往故事。
扬之水说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稿件,作为编辑,要努力为作者们服务,包括帮老先生们借书、买茶叶等都是常事。最重要的工作还有誊抄稿子,虽然辛苦,但也因此能够最早读到老先生们的作品,“抄起来也是很开心的。”
《〈读书〉十年》也是一部
北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消费史
那么,从日记的角度出发,《〈读书〉十年》的价值在哪里呢?在《〈读书〉十年》中,扬之水除了记载日常编辑工作以及通过这些工作与各位名家所建立的交谊之外,还质朴地反映了当时的图书价格、饮食价格、经济社会风貌等。杨早为《〈读书〉十年》增补版撰写了序言,他对这套书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真实、全面、有文采”。
对于这样一部根据日记整理的图书,杨早认为,“记日记的时间、地点和人”是衡量日记价值的三大标准。在杨早看来,从1986年至1996年,这十年对于中国的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都极为重要,跟整个社会心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杨早说,扬之水日记的落脚点北京,自改革开放以后在许多方面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就拿书中频繁提到的“吃”来说,扬之水每次在外就餐后都会记下——在哪儿吃、跟谁吃、好不好吃。杨早认为,扬之水在无意中绘制了一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美食地图,“往大了说,它就是一部北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消费史。”
在地点之外,日记由谁来记也极为重要。杨早以鲁迅先生的日记为例,因为太过于简单,如同流水账,这显然令许多现代文学研究者极为不满,“所以我们看鲁迅日记的时候,需要用大量的史料和想象去脑补。”从这个角度出发,杨早认为,扬之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将日记记得有想法、有感情、有文采,使这部《〈读书〉十年》成为一份极好的时代材料,成为我们回望那十年的窗口。
《鲁迅日记》(部分)。
郑雷进一步拓展了这个话题,他认为,《〈读书〉十年》中记录的虽然是扬之水个人的生活史,却也能勾起我们许多人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人文生活的记忆。在岁月的流转中,很多人和事乍一看变化很大,就比如扬之水从卡车司机到名物学者,但如果有人能够沿着人生轨迹细致观察,又会发现许多转变其实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正是日记这种独特的文体带给我们的收获。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李永博
校对丨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