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日期:10-31
园林园林艺术

原标题: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居住文化被视为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如何把风景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代普通人如何共享私人园林的意境?如何共享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等这些非常有情趣的生活?在中国园林史专家曹汛及诸位学者看来,这正是今天园林艺术研究和实践所应当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撰文丨新京报记者何安安

实习生丨葛格

1997年,曹汛在《建筑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在这篇文章里,曹汛经过考证认定,陆游的《钗头凤》写于成都张园,与绍兴沈园没有任何关系。“红酥手”是一种奶油酥皮点心,并不指唐婉的手。“宫墙”既不是古越国的,也不是宋高宗在绍兴的临时宫城,而是成都故蜀时候的燕王宫。

《钗头凤》诗作和唐婉,在历史流传中经历了诸多演绎,最早由南宋人陈鹄对《钗头凤》作出错解,刘克庄错传,且对沈园诗作出错解,元初人周密添枝加叶,进一步把《钗头凤》故事推演成小说,并且编造出唐婉这样一个人,这之后,更衍生出戏曲、话剧和电影等,让陆游与唐婉的故事与如今坐落于绍兴的沈园产生了紧密联系。曹汛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他还发表了《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通过翔实的材料,充分的证据,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这些文章都收录在曹汛新近出版的《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

近日,师承梁思成的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文史学家曹汛做客“央美建筑系列讲座”第三讲,围绕“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国的叠山名家”与“造园大师张南垣”三个主题,并结合学术研讨会,以讲述和对话的形式,呈现、探讨了他在园林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学术贡献。基于其多年坚持研究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艺术的发展、诗情画意的影响等,曹汛与青年学者黄晓、刘珊珊共同完成三场讲座,由中国造园艺术的大概念逐步进入一代造园大师张南垣的成就与影响。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为往圣继绝学——曹汛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10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电教学术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央美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专家王明贤主持,并邀请到多位建筑、园林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一同回顾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探讨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相关问题。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曹汛于1961年自清华大学毕业,师承梁思成。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台湾树德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曹汛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编著、合著十五部,涉及建筑、园林、考古、美术等众多领域,他以史源学及年代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将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史源学”和“年代学”是曹汛研究的两大关键词

在研讨会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指出,曹汛把史源学和年代学的方法运用到建筑史学正本清源的研究当中,立足于史料,同时强调对实物的调查,以求真为本,擅长攻解学术难题和考断无头公案,使得很多重大的课题得到了澄清,提出了新的思索,回答了一系列的历史上的血脉问题。

朱光亚提到,曹汛认为自己能够做得比别人好一些的地方,就是学习了史学大家陈垣的史源学和年代学。在曹汛与刘珊珊对谈中,曹汛就以早年的画作与创作心态,以及几张典型照片作为讲座的切入点,讲述了其传承于陈垣的治学方法。陈垣认为,“不要信别人的话,一定要自己去做。”曹汛也有类似的表述“人皆匡汝”,意思是在没有亲自考证之前,没有自己真正经过思考和印证之前,就假设所有人都在骗你。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圆明园残迹,1960年10月。

陈垣的史源学概念散见于其给孙子的信件中,曹汛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将其解读为:史源学就是对历史有一个年代感,并且需要自己去考证,找到历史的根源的学问。其中建筑史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尊重原有的历史,所以要注意学艺术史要游于艺,艺术史是历史也是哲学的概念。作为一位文史学家,曹汛一直致力于园史的考证,在他看来,由于我们的麻木和不在乎,导致许多东西在过去的判断是错误的,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条件去考证。

朱光亚认为,曹汛对于史源学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了园林史的研究中,最为了不起的是他在唐诗宋词的研究中也找到了一套史源学与年代学的应用方法论;因此曹汛能够得出与很多文学界、艺术学界不同的结论。就园林史的研究来看,作为第一个梳理了中国园林发展的脉络的学者,他的研究明确提出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且提到这三个阶段的差异;在他的研究中,通过将史源学和年代学用到建筑史学正本清源的研究当中,很多重大的课题得到了澄清,或者给人提出了新的思索,回答了一系列的历史上的血脉问题;同时,曹汛在研究的道路中的自学求真精神也影响着他的研究不断向原始史料求证,如对陆游《钗头凤》与沈园的讨论探究等。

“我们考证一个东西,有一条证据不就够了吗?或者有两条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要三条、四条非常多的证据来把它论证得非常扎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认为,曹汛的很多研究,实际上可以深入做下去,“将学问做到如此之实,其实是为了后人不断深化下去,其实这才是我们研究真正能够无限深入下去的一条道路。”

中国造园艺术以私家园林成熟为标志,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文化批评家周文翰在研讨会上以曹汛对中国园林起源的追溯为契机,反思了这种溯源在当下的新的生长点,他认为曹汛就这一点的研究在当代可能是传统的,因为现在可以从全球史和人类进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曹汛这代学者在他们体系下或许没有办法由此去研究,但可能是现代人可以去研究的东西,据此可以窥见文化与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曹汛对中国园林进行了三种分类,以苏州天平山庄、扬州瘦西湖与苏州藕园为例,认为其体现了园林从自然、近郊逐步过渡到城市的不同特性。由此,曹汛进一步讨论了园林建造与人之性格的关系,他认为这形成的是一个体现“天人合一”观念的闭环:自然环境塑造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以此为基础去指导园林建造;而园林建成后将会对人产生反作用,使人平静气质、生活高尚,陶冶情操,而后进一步影响整个民族的品格。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曹汛建筑考察照。

中国园林分为自然风景区、邑郊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五大类,曹汛以园主的身份为立足点,对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进行了概念重塑,以上苑、中园和小园来进行分类。秦汉以前,以皇帝和王公贵族的皇家园林上苑占据绝对上风;自魏晋南北朝起,私家园林开始兴盛,以相对有权的上层阶级为园主的中园开始出现,也大概在此时,以士大夫等为园主的小园亦开始萌芽;直至隋唐,上苑依然比较兴盛,但此时私家小园已经可以和皇家的上苑分庭抗礼了;至宋元,私家园林持续发展,已至上风;于明清,皇家园林不得不反过来模仿私家园林形式,取私家园林精华。曹汛说,这实际上展现了上苑逐渐低落,私家小园日渐崛起,最后占据中国园林主流的过程,“应当说,我国造园艺术最后成熟是以私家园林最后成熟作为标志的,其渗透到全民族文化中,被千千万万人创造,可谓全民的艺术。”

叠山如真山和中国古代神话系统、空间和建筑园林发展的原型有关

曹汛的研究有立有破,一方面多年坚持研究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艺术的发展、诗情画意的影响,许多论断已成为今天学术界的共识,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敏锐的学术洞察和深厚的治学功力,揭示出多重历史误区,对多个历史名园和造园家做出精确的鉴定和评价。在新近出版的专著《中国造园艺术》中,收录有曹汛的文章12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园林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学术贡献。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中国造园艺术》,曹汛著,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在“破旧”之外,曹汛更长于“立新”,书中收录的《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关于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蓬勃气象。在朱光亚看来,曹汛是第一位梳理了中国园林发展脉络的学者,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园林发展、叠山艺术及受诗情画意影响中各自的发展阶段及其中的差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顾凯进一步说,曹汛对造园叠山发展阶段的揭示,仍然是现在认识园林假山营造历史最基本的框架,通过对造园家以及很多造园历史实例坚实的考证,给现在的园林史研究打下极其扎实的基础。

造园叠山被视作中国园林一绝,在曹汛看来,造园叠山经历了三个阶段:“实有深境”的自然主义阶段,叠山如真山;“似有深境”的浪漫主义时期,将真山大壑抽象精炼于小山之中;“似有深境”的现实主义时期,回归真实,聚焦表现真山的局部。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实际上是全民艺术

中国叠山的三个阶段,手绘示意图。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授吴晓敏认为,曹汛所总结的第一个阶段,叠山如真山,这和中国古代神话系统、空间和建筑园林发展的原型有关。中国远古时代涉及自然、山水有两个重要的空间原型,一个是昆仑神话,还有东海仙山神话。古人模仿神山昆仑,筑起一水环一山的上古高台。东海仙山神话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周代末期,后来盛行于战国时期。秦始皇求仙药而不得,修宫殿,追求仙境,有一池三山,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兴建未央宫时,也开凿长池,在池中筑岛,汉武帝在长安建建章宫时,建造太液池,池中是三岛。

吴晓敏说,从此以后,这种一池三山布局就成为帝王园囿的一种常见模式,因为这种形式比远古时非常粗粒、弘大的一水还一山昆仑神话更有丰富景观的层次,所以就成为历代山水园林中所常用的一种仙境的模式传承了两千年之久。而从大尺度的真山发展到小尺度的假山,则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的影响。园林从大尺度的帝王园囿,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产生了很多私园。为了营造世界的缩影,在更小的私人园林中仍然要创造有山有水的景观,无论是一池三山,还是一水环一山,里面都包含了中国人的宇宙观。

中国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就是居住文化

在近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曹汛投身于建筑、园林、考古、艺术和文学等诸多领域,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在座谈会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央美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专家王明贤认为,一部中国园林史是半部中国艺术史,是半部中国文学史。

王明贤回忆几年前去曹汛家里拜访,“他就住在一个小的三居室里,两张床上放着满满的书和他的手稿,书上都注满了批注。”王明贤说,曹汛虽年逾八旬,还是每天上午和下午去国图查资料,风雨无阻。对于研讨会的主题,王明贤解读为两层含义:首先,曹汛为往圣继绝学,包括像张南垣这些中国古代造园大师的往圣,继承研究他们的绝学;进而,研讨会邀请到在广泛建筑领域内的学者、设计师、艺术家、实践者以及文化评论家参与其中,希望在当下的研究者们能够吸收曹汛的学术实践,为中国园林与建筑提供当下与未来的新方向。

如何将理论研究落地并助力当代实际的设计与项目中?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惠以叠山实践者的角度,分享了他作为从业者经历的挑战与面临的困境。作为现代叠山者,方惠认为,曹汛的作品抓住了中国造园之本,在所有写园林方面的著作当中,惟有曹汛写的东西最贴近于中国造园之本。在方惠与曹汛的对话交流中,曹汛非常关心“叠石从何而来?为谁而叠?”等具体问题,方惠则谈到了公宅叠石的局限性与政策影响以及为私宅叠石的相对自由性。

延展到当代建筑园林设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对中国园林的兴趣来源于反省西方现代建筑,从他读园林史的角度表达了对先贤宗教的取舍之间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也是所谓中国现在经常讲的空间氛围。并列举了日本建筑师的关于西方整个古典主义的现代建筑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就是居住文化。

如何把风景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代普通人如何共享以前富人和文人独享的私人园林的意境?如何共享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等这些非常有情趣的生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主持设计师谢晓英从实践的角度反思,“园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就是因为它集合诗歌、艺术和很多的建造技术,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人的基因对与自然和谐(相处)会有一些向往,(有着)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大自然天人合一的追求。在当代能够让普通人也享受到以前富人和文人独享的私人园林的意境,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等非常有情趣的生活,这是我们当代设计师要往下研究,往下实践的。”

作者丨何安安葛格

编辑丨董牧孜

校对丨薛京宁

男子哥哥坟墓占河道被清理 起诉获村委会补偿 移动董事长:客户不换卡不换号用5G手机可接入5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