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顶尖科学家们对话的“小科学家“们:最小15岁

日期:10-31
互联网教育高中生

原标题:与顶尖科学家们对话的“小科学家“们:最小15岁

世界顶尖科技论坛堪称科学界“最强大脑”的聚会。

与顶尖科学家们对话的“小科学家“们:最小15岁

今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一批年轻的“小科学家”吸引了不少目光,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仅有15岁。这批年轻人与诺贝尔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们进行交流互动,碰撞思想。

“少年科学家”与顶尖科学家进行思想碰撞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设置了青年论坛,其中最有意思的环节是“桌布讨论”,将顶尖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青创企业家放到一起,总共15桌,每桌上1-2位顶尖科学家,与十几位青年科学家围坐,部分桌上还有小小的“少年科学家”。桌布讨论没有座次,不设主题,青年科学家分享自己的新研究,“少年科学家”提出奇思妙想,与顶尖科学家进行探讨,碰撞出的火花直接写到桌布上,最后进行展示。

青年科学家们常见的讨论话题是材料物理、量子计算机、睡眠机制等普通人看起来有些深奥的领域,而由于青少年的参与,看似严肃的科学家讨论变得更加轻快,话题也更加天马行空。例如,在13号桌上,一名高中生向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提问:“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奥曼回答,互联网教育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接触和情感联系,现实中,一个好的老师是能够分辨出学生的潜质,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和激励这种潜质发展的老师,而互联网教育很难做到这一点。奥曼用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在高中时代有两个非常棒的老师,老师会对我说‘你做得真棒,你解决了一个难题,你可以做到更多!’如果你问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有何区别,我的答案是互联网没有老师。”

45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每一桌需要推选一个代表上台进行总结发言,很多桌都选择了最年轻的成员。例如,第一桌的汇报人是北京第四中学学生王砚弈,他们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在科学上取得突破”。王砚弈讲述了他们桌的顶尖科学家——2015年度图灵奖获得者马丁·赫尔曼教授分享的故事,赫尔曼想发文章,第一年被杂志社拒绝,第二年他的文章成为的年度最佳文章,因此,他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永远不要害怕被拒绝,不要害怕犯错误,要把它们当做一种成就;第二个观点就是做你所喜爱的事情,第三个观点是挑战一些不可能的事情,第四个观点是保持疯狂,保持对未知的饥渴。事实上,现场在座的几十位顶尖科学家,就是这些特质最鲜活的证明。

第14号桌上台进行发言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英语与西班牙语双语班高三学生胡诗成。胡诗成说,他们主要讨论了一个成功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标准。首先,他需要不断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其次需要有能力进行科学的思考和表达,作为科学家来说,除了做好科研外,非常重要一点是要讲好故事;最后,要有能力来忍受拒绝与失败。14号桌大部分是高中生,与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的吉罗·麦森伯克进行对话。

这些参会的高中生来自“中学生英才计划”,该计划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各地科协从“英才计划”学员中选拔推荐一部分学生来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学生。据上海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海市推荐的学生大部分是00后,最大的2001年出生,最小的2004年出生。

15岁参会者引发热议

还有命名小行星的高中生

在第二节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最年轻的参会者“成为了网络热议话题,这一参会者指的正是参与青年论坛桌布讨论环节的谈方琳。谈方琳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学生,只有15岁,她被分到了14号桌。

据上海市科协介绍,谈方琳在初中阶段曾凭借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专项奖一项;“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一等奖。这一项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数列和贝祖数的联系,解决了贝祖数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Rankin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给出的一个粗糙的估计式。

谈方琳参会一事被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网友戏称她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有网友表示对她的研究“连名字都看不懂”。

与谈方琳一桌讨论的胡诗成,同样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少女”,她的研究领域是化学,国内外各类化学比赛的奖项可以说是拿到手软:第32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上海市一等奖、2018年丘成桐中学生科学奖化学学科一等奖、2018年英国皇家化学新星挑战赛中国区金牌、2019年美国化学奥林匹克中国赛区金奖;2018年Brain Bee全国脑神经科学大赛Third Place……

胡诗成介绍,她在初三前的那个暑假就在美国学完了高中化学,回来以后就开始学习大学化学,高一时作为英才计划的一员,加入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化学系教授郑耿锋课题组,开展电催化CO2还原研究。在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胡诗成的课题《蚕丝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掺杂纳米碳及电催化CO2还原》获得了能源化学学科最佳奖和一等奖,获得小行星命名,并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青年科学研讨会奖,受邀出席2019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胡诗成说:“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化学,小时候把醋和小苏打泡到一起就觉得很有意思。”本次来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也见到了自己的偶像,MIT的有机化学大牛,在青年论坛上打了招呼,希望能有更多交流。

科学家呼吁社会和机构给予年轻科学家更多支持

世界顶尖科技论坛堪称科学界“最强大脑”的聚会,2018年是首届,今年的阵容更加豪华,参会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共65位,包括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1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奖项得主,另外还有中国两院院士、科技精英等。在这一平台上与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进行交流,对于青年科学家和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来说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或许,在今天参会的青年科学家和青少年中,会诞生未来的顶尖科学家。1997年诺奖物理奖得主朱棣文在总结演讲中说道,一些著名的伟大科学家,在二十几岁的时候都已经在做我们今天所谓诺奖级别的研究工作了,今天的年轻人也有这样的潜力,他们可以在20多岁的时候做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在青年论坛上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年轻的一辈和老一辈、学生和老师,都可以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对科学充满了激情,作为科学家,这样的激情其实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从年轻走向老年。我认为做科学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他鼓励年轻人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保持好奇心。年轻的研究者要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也可以看一看别人在做什么,不同的领域在做什么,做到触类旁通,就可以把不同领域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

朱棣文还呼吁社会各界对科学更多的支持,社会和机构需要找到有潜力的科学家,给他们这样的机遇,例如获得种子基金来获得研究,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伸展翅膀,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当中。“我们不应该把科学作为知识产权来看,我们应该把科学作为全社会、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一个基础,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基础去做很多的事情。”

新京报记者顾志娟

责任编辑:范斯腾

90后觉得自己老了?有些90岁老人却还在996 驻省人社厅纪检监察组:督促开展专项整治 保护看病就医“救命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