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好政策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

日期:10-30
集成电路

原标题:“重庆的好政策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

“重庆的好政策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

石匆(右一)正在与同学进行交流。邓熙越摄

“人脑约860亿神经元,且能快速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但功耗只有20W,仅相当于一只电灯泡。我现在的研究目标就是,基于人脑的工作机理启发,设计一款功能强大且耗能低的智能芯片。”说这话的是从事智能芯片研发的35岁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石匆。

10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在重庆大学A区主教学楼见到了他。

“设计出真正实用化的类脑神经网络芯片”

“不好意思各位老师,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希望大家多多包涵。”身着绿色夹克、手提公文包,石匆如约而至。

“目前我的研究方向是高速类脑脉冲神经网络芯片设计。”看上去有些腼腆内敛的石匆,聊起他的专业来却侃侃而谈,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研究,是因为之前两个重要的学术创新成果给予的灵感,同时也构成了这个方向的研究基础。

“首先是我在国内读博期间设计的高速类脑视觉芯片。”石匆介绍,这款芯片是国际首款具有完整类脑视觉功能的芯片。其次是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Schepens眼科视觉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时,研发的国际上首款全类脑运动感知片上系统。

“目前这两款芯片均有巨大的产业化潜力,正在和市内外某些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洽谈。”石匆说,虽然两款芯片的设计已有新的突破,但他的目标并不止于此。

“我选择了高速类脑脉冲神经网络芯片设计这一个方向,希望能够将这两款芯片的类脑识别与运动感知两个功能整合在一起。”石匆说,目前,国际上在该领域均有所欠缺,“我打算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的优势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设计出真正实用化的类脑神经网络芯片,促进国家和重庆集成电路、微电子、半导体等行业的发展。”

“重庆的政策支持为研究发展提供了可能”

并非出生于重庆的石匆,在哈佛大学进行了3年多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缘何选择来到重庆大学?

“其实,在国外时,我就开始关注重庆大学。”出生于四川内江的石匆,对离家不远的重庆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哈佛工作期间,他时常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行业的发展情况。

“我发现重庆这两年在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领域的投入资金和扶持力度都比较大。”石匆说,人工智能在国内外都是比较火爆的行业,“如果我们能把人工智能和芯片行业联合起来,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重庆的政策支持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

“重庆以前很少有大学在研究芯片,但去年在网上了解到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它有研究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系统算法的老师,而我是做数字芯片的,如果我加入这个团队的话,学院已有的科研链条和平台能够对我的研究方向进行完美的支撑。”在进一步了解中,石匆被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所吸引。

石匆说,或许是缘分注定,正在关注重庆大学的他,在哈佛大学的导师竟是本硕博均在重庆大学就读的校友。

经过详细了解,今年2月,作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石匆加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并成为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重庆有着很好的产学研平台”

“今年刚回来我就申请了《重庆市基础研发与前沿探索》中的重点项目,研究的内容就是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芯片设计。”石匆说,他选择来到重庆市,来到重庆大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重庆市与重庆大学的相关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大力支持实现上述前沿研究所需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重庆的好政策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在石匆看来,重庆市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与支持,能够吸引到更多这个行业的人才与公司,这样能够促进产学研同步推进,在推进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能与企业合作,实现双赢,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集成电路领域发展。

“重庆有着很好的产学研平台。”石匆介绍,目前重庆大学已经与重庆西永微电园商议,建立一个微电子的研究院,“西永有很多入驻的半导体产业,通过进一步和他们加深这样的产学研融合,重庆大学吸引高端人才,西永吸引更多的工程性人才,大家联合在一起,促进重庆市集成电路等产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吸引更多外地的投资。”

逛城市花博会 一日赏尽“山城花事” 问题少年何以为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