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旅融合讲好故事
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举办“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志愿者文艺汇报演出走进后溪二农社区
文化共享,和谐社区
“圩日文化车”百场文艺展演菜单式服务之群众“点单”高甲戏
文艺汇演现场
龙岩市古田(吴地)红军小镇
嵩口月洲村月溪花渡公益图书馆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我省召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和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筹备工作小组会议要求,在培育文化上动真功夫,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八闽乡土文化守正出新,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全省城乡更宜居更美丽更文明,既有古老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风采。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小组的牵头作用,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和基础工作来抓,将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取得阶段性成效。
日前,从海外归来的陈依伯,到永泰县寻根,一路走一路感叹。从古老的嵩口古镇到古村落、庄寨,从随处可见的竹编、泥塑等非遗创意产品到民俗体验,每一处景点、各类特色旅游产品,都彰显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勾起了内心的“乡愁”。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强化文旅融合创新,拓展乡村文化旅游,以留住乡愁记忆为主题,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聚焦讲好乡村文化故事。繁荣的乡土文化,正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要突出文化引领。”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要将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出特色、育品牌、求实效。
文旅融合挖掘乡村文化发展潜力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也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省文旅厅积极打造全域旅游,培育了“30个金牌旅游村”等乡村旅游精品。今年,我省共有寿宁县下党村等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培育了13个四星级休闲集镇、34个四星级旅游村;目前全省共创建了144个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旅游村。
今年永泰县的国庆黄金周旅游收入近4亿元,再创新高。创收的背后是当地致力于挖掘特色文化,培育“金牌旅游村”,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在永泰,秀丽的青云山、古老的嵩口古镇都是这里往日打造起的旅游名片。如今,随着古村落和庄寨文化保护与开发,散落在永泰青山绿水间的一座座永泰庄寨,也正成为永泰旅游的一个爆点。
“它们既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还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当地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说,2018年,借举办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的契机,永泰重点推进一批寨堡的保护开发利用,植入茶吧、书吧、民俗展示等业态,打造了庄寨酒店、庄寨博物馆、庄寨文化研学旅游,形成永泰庄寨旅游精品线路,永泰庄寨历史文化的魅力渐渐显现出来。
永泰还通过挖掘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邀请一批优秀文化工作者,在书画、摄影、文学、舞美等方面,创作一批动漫宣传片,新编了《张圣君传奇》等闽剧,出版《嵩风墨韵》等刊物,创作了《大樟溪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原创舞蹈。目前正在打造融合永泰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型室内舞台剧。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我省各地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质。
作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旅游重点村,山重村将独具闽南水乡韵味的地方古建、非遗民俗等资源视为珍宝,以独具乡村野趣的原生态历史文化遗存为核心景区,整合周边的千年古樟树、万亩桃李花等资源景观,开发、包装成别具一格的闽南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文保古建旅游、非遗民俗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等多种特色旅游活动。2018年,山重村接待境内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0多万元。
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借助乡村旅游,与旅行社合作成立后黄景区管理公司,依托传统民俗文化开发出莆阳民俗文化馆、家规家训馆、莆阳民俗体验馆等一系列民俗体验项目,返聘村民参与到传统农耕种植、民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表演等项目中来,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非遗+讲好乡村文化故事
在我省广大乡村,遍布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乡村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省文旅厅特别注重对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遴选了25家非遗生产性保护重点单位,支持其在保护乡村传统技艺的同时带动乡村群众走上致富之道。
劈竹、剖篾、编制、上漆……在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古大厝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漆篮的制作。工人们剖出细如琴弦的竹丝,并编织成篮子,让参观者叹为观止。
龙水漆篮是著名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该村以“公司+农户”形式,鼓励村民从事漆篮生产,全村一半以上劳动力从事漆篮行业。同时,积极融入永春县“全域旅游”布局,以传承特色漆篮文化为出发点,建设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精品展销馆和竹编馆,对500多年来的永春漆篮文化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既推动了漆篮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又成为乡村的富民产业。近年来,永春漆篮技艺运用到茶具、衣饰等领域,拓宽产业链,进一步发扬永春漆篮的魅力,吸引了更多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尤其深受东南亚华侨喜爱。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以留住乡愁记忆为主题,以形神兼备为导向,我省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组织编辑了《乡士乡贤》《乡居乡聚》2册福建乡村文化记忆系列丛书,完成了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技术导则编制工作,长乐的闽剧等7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福建乡村具有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讲好乡村故事。”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介绍,我省各地着眼于保护好、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风貌保护、文脉延续、技艺传承、文物保护,同时,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经营性开发新模式,提升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永定万应茶研发于清代嘉庆年间,该项目传承人被评为省非遗传承人,福山万应茶厂入选省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为做好永定万应茶文化保护传承,当地建立万应茶文化传习中心,规划建设与万应茶饼制作的流水工序相适应的制作车间,兼顾展览和体验功能。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旅游发展,把万应茶饼文化传习中心和陈东乡的度假村、名人故居旅游等结合,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康养基地,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如今,我省越来越多的乡村将传承、发展、提升乡土文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风格各异的乡村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美丽乡村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