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中央督导组再次点名之后,呼兰的“后半篇文章”该怎么做?
今年夏天,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抵达黑龙江后,叱咤北疆小城呼兰多年的“四大家族”以及原区委书记、区长等保护伞一一应声倒下。当时我在文章中暗示,呼兰的黑恶势力如此猖獗,一定有来自更上层的力量垂顾。不出所料,此后哈尔滨市政法委书记任锐忱、哈市检察院原检察长王克伦、哈市原纪委书记、市政协主席姜国文等零落成尘。
虽然对他们的调查尚在进行中,但联想起呼啸至今的“呼兰风暴”,仍不难想象扫黑除恶对哈尔滨及呼兰区官场,尤其是政法系统触及之深。但对于辽阔北境而言,凛冬刚刚开始。10月21日,中央扫黑除恶第14督导组进驻黑龙江省开展督导工作“回头看”,于是黑龙江政法系统变得很忙。
先是18日佳木斯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吕伟东被查,接着是鹤岗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张胜群、绥化市公安局副局长栾忠山、哈尔滨市公安局技术侦查支队支队长崔义、哈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副支队长车福滨、黑河市公安局副局长刘修忠。这中间还夹杂着一个非政法系统、但同样“涉黑”的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孙跃武。值得注意的是,同中央督导组6月份进驻黑龙江后落马的那批人一样,车福滨、刘修忠的落马通报里,就直接指出其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充当“保护伞”,而较常见的做法是在“双开”时里通报。
数日之内多人接连落马,但这可能并不是本轮回头看的全部故事。中央督导组组长姚增科在督导“回头看”工作汇报会上对黑龙江方面表示,专项斗争在一些地方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有些问题整改还不够到位、不够彻底。话外之音,不难明白。
这次落马的几人中,车福滨引起媒体的关注最多。他曾是公安系统的模范典型,刚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个人称号。荣耀加身后陡然跌落,别说车福滨自己,连吃瓜群众都有点接受不了。一边是“疯狂破案”的警察,一边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唯其两面都是真实的,更凸显基层吏治的复杂性,以及扫黑除恶的艰巨性。
而车福滨被查还有一个重要线索,他曾在呼兰区公安分局担任三年副局长,同呼兰已落马的那些保护伞的履历多有时间重合之处。呼兰真是一个传奇的地方。
8月份,中央扫黑除恶第14督导组向黑龙江省反馈督导情况时,曾罕见地点名呼兰区的问题。而此次督导“回头看”,呼兰区再次被点名。督导组组长姚增科强调,应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呼兰区“涉黑涉恶涉伞涉腐”问题,在现有“撕开口子”“揭开盖子”,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的基础上,加大深挖整治力度。他同时还强调,深刻总结剖析,举一反三,拿出治本之策,并提出了做好扫黑除恶“后半篇文章”这样一个最新命题。
通过呼兰,我们能总结出哪些深刻教训?我觉得最终还是要落在基层政治生态上。和很多地方一样,但比绝大部分地方都要严重的是,呼兰的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渗透程度非常之深。经过多年深耕,当地的“四大家族”和市、区两级好几届、好几个部门的干部都勾结一起,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巨大关系网。“四大家族”的杨光人称“杨书记”,于文波被称为“于区长”。当地的基层干部想要晋升,还要走杨、于两家的门路。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呼兰的黑恶势力似乎形成一种“超稳定结构”,流水的领导干部,铁打的“四大家族”。他们不但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命脉,还得以干预地方人事安排。坦率地说,呼兰的黑恶势力大到这个程度,单靠本地的力量已经很难自我净化了,只有在“垂直关注”之下才有可能铲除。如果你熟悉历史,大概已经想到“地方豪强”这个词。这无疑已经挑战了法治社会下,社会治理的底线。从这个角度看,呼兰究竟是个案,还是典型呢?
“后半篇文章”怎么做?除了深挖线索,进一步增强“打伞破网”力度,保持凌厉攻势之外,总结剖析,思考黑恶势力产生的深层原因,探索治本之道或许正是其立意之一。姚增科在督导“回头看”汇报会上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推动专项斗争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凝聚正能量。呼兰的黑恶势力问题,根子还是出在基层吏治上。如何构建良好基层政治生态,应该成为扫黑除恶“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段落。这是东北振兴最根本的能量。
(文/于永杰)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