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循环经济带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今年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1%。
今年1月至8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348.93万吨标煤、同比下降4.1%,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5%。
这组数据的背后反映着我省工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
近年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我省以技术进步与创新为支撑,促进工业与生态环保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有机融合
走进各工业园区,可以切身感受到,在产业升级道路上,绿色循环经济的新生力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的循环发展成果展现在眼前。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积极开展高效节能精馏提纯、四氯化硅净化、还原炉余热利用等多项循环化改造和创新,企业年电耗降低40%、天然气消耗降低70%、废水排放降低67%、降低成本3.26亿元。
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高纯材料硅铁清洁生产,通过实施矿热炉全密闭、余热发电、粉尘收集再利用改造后,年均余热发电1.1亿度,年回收微硅粉2.8万吨,年节约标煤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减少粉尘排放近3万吨,增加利润两千余万元。
……
绿色循环、结构调优、转型升级……在青海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企业不遗余力地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有机融合,将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以生态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在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实现了电石渣制水泥、纯碱生产废液提取氯化钙、低品位含泥钾矿资源生产钾肥、低品位铁矿资源生产熔融生铁和多晶硅副产四氯化硅生产光纤预制棒等产品,促进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实现优化
“十三五”以来,我省工业循环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县域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集中区稳步发展,形成了园区优势互补、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格局。
如今,三大工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60%,园区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万吨级晶硅及硅材料、万吨级高档电解铜箔、万吨级轻金属合金材料、万吨级碳酸锂、万吨级锂电正负极材料、兆瓦级晶硅电池及组件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循环产业链清晰、融合集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
我省充分发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工业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构建了盐湖化工综合利用、铝及铝深加工、铜及铜深加工、铅锌冶炼及深加工、钢铁、煤化工、光伏、藏毯绒纺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及深加工等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构建。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列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今天,青海正在扎实推动“一优两高”,围绕构建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我省以“百项创新攻坚工程”为抓手,补齐优势产业短板、科技创新短板,努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盐湖化工领域,突破了盐湖钾矿固液转换、盐湖卤水电解法金属镁引进消化吸收、盐湖卤水提溴、离子膜技术盐湖提锂等关键技术;锂电领域,突破了6微米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研发、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新能源领域,突破了多晶硅流化床冷氢化、48对棒还原炉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新材料领域,突破了光纤预制棒真空烧结、锂电池隔离膜用高纯氧化铝材料等关键技术;生物医药领域,突破了枸杞鲜果保鲜、沙棘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等一大批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青海正为此不断深化合作,推进能效提升,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先后建成金属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培育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促进了循环经济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范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