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才兴陕:筑牢改革发展的核心支撑
9月20日,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顺利合龙。包括港珠澳大桥等在内的创造桥梁史上多项世界之最的大桥设计建设中,长安大学校友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一次体现出作为教育大省的陕西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的人才贡献。
70年来,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陕西,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国防、文化、生态领域培养了众多领军者和行业技术骨干。目前,在陕工作的两院院士有67人;研究生教育恢复以来,全省共授予4.3万人博士学位,授予44万人硕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省高校为国家培养了超过690万名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各行各业建设的中坚力量。陕西已成为共和国建设的重要人才基地。
人才培养的陕西贡献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旨在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工业建设在全国大规模展开。156个重点项目在内地部署,工业投资的三分之一在西部安排,开发建设大西北形成高潮。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随着西迁这股洪流,一大批来自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文教、卫生、军工等行业的“西迁人”扎根关中平原、秦巴深处,为陕西、为西部的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主体内迁西安。63年来,西安交大为国家培养了2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产生了44位院士,获得国家科学成果奖237项,毕业生有40%以上留在了西部。”9月25日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代表潘季教授回忆说。
陕西抓住历史机遇,深入、持续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古老的三秦大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
被毛泽东称赞为“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赵洪璋教授、被誉为“中国骄傲”的“侯氏理论”的创立者侯伯宇教授、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开拓者之一的陈士橹教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著名作家路遥、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大国工匠”窦铁成等,还有20世纪90年代以“陕军”的响亮名号享誉全国的陕西作家群,广为流传的“一班三总师”——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和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这样的优秀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是为新中国作出陕西贡献的杰出代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教育事业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壮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目前,陕西高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879个,在学研究生12.5万多人。陕西已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中等师范学校13所,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陕西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也只有30所,在校学生3.4万多人;2019年,这两项数据分别是109所和168万多人,是前者的3.6倍和49.4倍多。其中,以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为代表的民办高校在三秦大地上蓬勃发展,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亮丽名片。目前,18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0多万人,是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大国重器中的陕西智慧
在8月27日开幕的2019年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西北工业大学参展的多款明星产品,如多型无人机与发动机、长航时大机动自主飞行器、“魅影”仿生太阳能无人机、“翱翔”系列微小卫星等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对国家的人才贡献是全方位的。空天地海、文史经哲,社会各个领域无不活跃着“陕西人”的身影,烙印着“陕西智造”的符号。
在探月工程、天眼工程、航母工程、天宫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频繁闪现着“西电智慧”;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处处有西农人的身影……
陕西创造了多个“零的突破”:中国第一台数学积分机诞生在西安交通大学、我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诞生在西北工业大学、我国第一部气象雷达诞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被誉为“教师摇篮”的陕西师范大学,诞生了“侯外庐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王氏定理”“秦岭造山带理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理论”“清江生物群”等重大创新成果的西北大学,成功实施世界首例采用新材料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个性化颞下颌关节植入手术的空军军医大学……
2011年9月16日,西安地铁二号线开通运营,西安从此步入地铁时代。在新时代的列车上,活跃着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据统计,该校2018届毕业生到国有铁路单位、城市地铁公司就业的比例达到86%。
因铁路而建、依铁路而长的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为祖国铁路事业培养了5万多名技能人才。他们参与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铁路工程的建设,成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生力军。该校涌现出了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熊选爱、全国铁路工务系统线路工技能竞赛冠军张戈亮等一批专业能人,先后有7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
职业技术教育的兴办,为陕西的农、工、商、建筑等行业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众多毕业生已成为各个行业的技术骨干,为陕西经济的腾飞作出了积极贡献。
追赶超越中的陕西行动
9月19日,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省教育厅及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实施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为我省广大农村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该计划主要培养对象包括具有高中、中职学历或同等学力的现职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等。
李玉海和王青这对“90后”夫妻就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想都不敢想,自己能有机会上大学,真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夫妻俩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理入学手续时激动地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2017年2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在同时公布的《陕西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55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6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到5.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等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201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工作的通知》,面向科技、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工程技术和技能、企业和基层一线及青年等6个重点领域的人才,从人才分类、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规范性、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各领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陕西这块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正在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未来,陕西必将为共和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人才,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