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怎么看?(经济数据辩证看①)
本报记者陆娅楠赵展慧丁怡婷
开栏的话
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近日发布。前三季度,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怎样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本报今日起推出“经济数据辩证看”系列报道,从增速、就业、消费、物价、粮食生产、外贸、居民收入等经济数据入手,看亮点、析问题、解疑惑、增信心,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经济形势,理性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0月18日,中国经济“三季报”亮相,前三季度6.2%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名列前茅。各种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是中国经济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的大趋势。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备充足支撑条件。”
总体平稳来之不易
如何评价当前经济增速?受访专家学者几乎都给出了八个字,“总体平稳,来之不易。”
——这是一个全球领先的增速。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前三季度6.2%的增速放在全球仍是一个高增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初步预计,在全球经济总量一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这个速度是最快的。”
——这是一个“稳”字当头的增速。
在当前经济增速下,主要宏观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厚重底色。
就业稳,饭碗端得牢牢的。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和上月持平;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7%。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测算,目前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GDP规模为1400亿美元,远高于过去水平。“同样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数量比以往多得多。因此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总量仍保持稳定。”
收入稳,钱包依然鼓鼓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跑赢人均GDP增速。“从名义增长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还是比较好的一个增长。”毛盛勇说。
物价稳,菜篮子装得满满的。尽管9月CPI达到3%,但主要是以猪肉为代表的少数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导致的,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涨幅为1.5%,仍有小幅回落。前9月CPI平均涨幅为2.5%,属于温和上涨的水平。
——这是一个成色十足的增速。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脚步不停歇,经济结构优化显亮色。
看产业结构,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于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定器’作用不断巩固。”毛盛勇说。
看内生动力,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奔涌。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1—8月,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96万户,创新创业创造正汇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处于合理区间不必过于担忧
尽管成绩不错,但一些人也注意到,如果将今年以来的GDP增速绘成一幅图,一季度的6.4%、二季度的6.2%、三季度的6%将形成一条总体平稳、小幅放缓的曲线。如何看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放眼世界横向比,看待增速切莫一叶障目。全球经济周期性放缓,影响了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受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都在放缓的影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5日发布报告,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较7月份预测值放缓0.2个百分点。这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低水平。IMF预计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均放缓至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分别放缓至3.9%和4.6%。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到6.2%,在世界范围内依然表现优异。
——回顾历史纵向比,看待增速也应与时俱进。中国经济体量已是世界第二,即便增速稍微放慢一点,增量也相当可观。
有人说,“中国GDP增速创27年新低”,可27年前,中国经济是什么样呢?
剔除价格因素,目前中国经济总量约是1992年的10倍,今天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经济增量也相当于当年的10倍。今年三季度6%增速的“含金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随着经济总量增加和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速会逐步回落,这是德、日、韩等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共同现象,不必担忧。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待增速仍需保持平常心。当前增速不仅处于合理区间,也符合预期。
刘元春分析,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6.5%,三季度6%的增速没有超出这一范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个增速说明‘六稳’政策和逆周期调节是十分成功的。”
杨光普认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短期内会引起一些“隐痛”,尤其是资源、环境、生态的约束不断增强、债务率偏高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制约效应更加明显,这些都会对经济增长形成下行压力。“但是,我们不应被数据‘遮望眼’,而应看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背后的逻辑及其合理性。只要经济运行没有滑出合理区间,增速的小幅放缓是可承受的,我们仍需保持战略定力。”
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变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仍在,但一些指标的积极变化已悄然出现:9月制造业PMI有所加快,体现为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在加快;9月PPI环比上涨;近两月,汽车生产和销售降幅收窄。“这些都是比较好的信号,今年四季度,经济保持平稳趋势是有保证的。”毛盛勇说。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消费潜力依然巨大。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多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前三季度,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0.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据估算,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要到60%—65%才会趋于平稳,这意味着服务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匡贤明说。
刘元春分析,目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是制约消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只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将发挥巨大的稳增长效应。
投资空间依然广阔。当下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与此同时,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以及高新技术等高端制造领域,也亟待补上投资短板。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有助于接下来带动有效投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对全国近万家各类型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企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有增加投入的计划。“市场还是充满了机遇”,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外事经理郭兆凯充满信心,“随着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电梯配件更换等需求增加,我们生产的电梯驱动控制系统会拿下更多订单。”
宏观调控工具依然丰富,深化改革开放红利依然在源源释放。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六稳”政策措施,对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元春表示,从世界上看,中国的宏观调控工具最多、空间最大,我们无需“大水漫灌”,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很多难题都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这种难关都过来了,应对今后两年的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问题。”
杨光普认为,只要将已出台的政策落实落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政策和改革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