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莞市教育局: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塘厦初级中学推进翻转课堂平板教学市教育局供图
最近,一堂生动有趣、信息化十足的平板教学课例在虎门崇雅外国语小学展示。作为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新学校,该校专门投入资金建设了平板教室,实施“智慧课堂”。平板走进课堂,引领教学改革,助力东莞教育质量提升。在寮步镇,香市小学(分校)建设项目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明年9月投入使用,将有效缓解我市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
这是东莞市教育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缩影。围绕我市教育学位供给压力巨大、教育均衡公平优质存在突出短板,未来,东莞教育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探索人民满意教育
近年来,东莞学生规模增长迅速,学位供给面临巨大压力。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8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增长17.5万人,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入学需求还将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市教育均衡公平优质方面也存在突出短板,教育发展突破瓶颈遇到较多改革难题。
解决教育难点、痛点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东莞教育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被列为 2019年东莞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大力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东莞‘慧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今年教育基础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对我市教育发展作出部署安排。
五大举措推进教育扩容
“我们家长反映学校午托问题以后,不到半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午托问题就已经解决,解决问题的速度非常快。另外,在教学质量方面,老师也非常用心,不仅让孩子们学习跟得上,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对于新学年孩子入读学校的变化,寮步镇石步小学学生家长余亚玲感到十分欣喜。今年以来,寮步镇石步小学在抓好学校扩建工程,提升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更不忘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培育德育队伍、推进家庭教育等举措,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寮步镇教育局副局长周秦汉表示,教育扩容提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扩容方面,我们主要把新建学校、扩建学校工作做好,把学校的品位提高,满足家长对优质学校、品牌学校的需求。”周秦汉说。
不仅是寮步镇,教育扩容画卷,已逐步在全市铺开。我市多措并举,助力教育扩容。
其一,启动编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新建扩建一批公办学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切实改变学位供应不足的被动局面;其二,创新“6个1”盘活教育用地。通过“三旧”改造、落实居住小区配套、收归租赁集体资产到期的民办学校、相邻镇(街、村社区)合作建设、企业提供土地或房产、村社区集体提供土地建设学校等六种方式,拓展教育空间;其三,内部挖潜增加教育设施。利用学校现有空置用房、符合办学条件的楼宇设施等资源用于办学;其四,“一盘棋”加快学校项目建设。针对学校建设审批时间长、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成立教育工程指挥部,开通学校建设绿色通道,实施社会代建制,市财政投入10个亿设立公办中小学校建设补助资金,加快推动学校建设;其五,探索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办学和捐资助学,鼓励国有企业积极有序参与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教育扩容工作规划,至2022年,全市将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约14万个;将增加普通高中学位3.4万个。
四项行动引领教育提质
“读上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家长朋友的共识。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提升教育质量刻不容缓。
“我们镇上的学校也能享受到市级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是太好了。”8月29日,东莞市第一中学(集团)中堂镇实验中学揭牌,家住中堂镇的陈女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者之一。市第一中学校长熊盛才介绍,市第一中学将以集团办学品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水平、“幸福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为工作重点,促进中堂镇实验中学实现“一年大变化、两年有突破、三年成名校”的发展目标。
集团化办学,是我市教育提质重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我市还采取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委托管理民办学校、品牌学校培育等行动方式进行教育提质。以点带面拉动全市公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是“优质化”扶持一批。2018-2019年市财政共投入9.2亿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推动民办学校硬件软件全面升级,开展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和委托管理,着力提升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二是“品牌化”培育一批。专家引领+自主提升,推动6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内涵发展,提升全市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三是“集团化”带动一批。组建了21个紧密型教育集团,设立1.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集团办学,发挥龙头学校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四是“未来化”引领一批。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建设松山湖未来学校实验区,高标准筹建3所未来学校,开展未来教育课程竞赛,打造东莞教育新高地,引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张理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