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师负担过重?专家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共担育人责任
新京报快讯(记者李丽霞)10月23日,由新京报主办的新时代师德风范论坛在京召开。在第三场主题对话上,十一中学校长崔楚民、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校长助理苏永铭就如何给教师提供更好的教书育人与成长环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李志伟认为,净化外部环境很重要,要让外界真正了解教师这个职业在干什么,而不是通过某个“负面案例”为所有教师“贴标签”。
教师负担很重,不要给所有老师贴标签
谈起当代教师的教书育人环境,崔楚民现场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班主任的工作基本上每天是从早晨6点30分开始到晚上6点30分结束,一周工作60个小时,还不包括回复家长的微信、解答学生问题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的很有必要减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一些负担。”
李志伟则提出,要想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书育人与成长环境,需要净化外部环境,让外界真正了解教师这个职业在干什么,而不是通过某个“负面案例”为所有教师“贴标签”。
“教育这个行业是社会中评论门槛很低的行业,好像所有人都可以对教育说上几句话,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所有人都可能以偏概全评论教师,就会导致教师的压力、负担很大。”苏永铭补充道。
“学校教育不是无边界的”
苏永铭从学校管理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建议让教师参与到学校决策当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发现和注重老师情感与现实需要;加强对老师成长的引导和管理;开展家长课堂,加强家庭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在崔楚民看来,部分家长是站在监督者的角度来评论学校、评论教师,而不能起到共同协作育人的作用。他认为,立德树人的责任不应该由学校全部承担,很多学生的问题是受家庭影响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更不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投射到教师的身上。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学校教育是有边界的,不是无边界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三位一体的教育才是最科学、最完善的教育体系。
新京报记者李丽霞编辑苏季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