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检察长:探索公益诉讼异地管辖 破解“起诉难”

日期:10-23
破解

原标题:最高检检察长:探索公益诉讼异地管辖破解“起诉难”

今年1月至9月,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92410件,同比上升68.98%。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今天,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最高检检察长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谈到,公益诉讼检察将探索异地管辖制度,破除干扰和阻力,着力解决基层检察院“起诉难”问题。

2017年7月1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正式施行,赋予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一般主体资格,检察机关自此成为“公共利益代表”,公益诉讼检察全面推开。报告中,张军介绍了公益诉讼检察开展以来的整体情况。

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214740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187565件、提起诉讼6353件。其中,2017年7月至12月立案9170件;2018年立案113160件;今年1月至9月立案92410件,同比上升68.98%。

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公益诉讼为例,针对非法占用国有土地、拖欠土地出让金、违法储备土地“炒地皮”等问题,检察机关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4826件,通过办案督促追缴国有土地出让金290.2亿元,督促行政机关收回被非法占用国有土地3.79万亩、没收地上建筑物66.22万平方米。

报告谈到了发生在青海省茫崖市的一起案例,当地21户居民在公路两侧非法占地修建违章建筑7万余平方米,检察机关向国土、城建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关部门仅对4处新增院落进行拆除,其他违章建筑未予处理。检察机关遂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当庭作出判决,支持检察机关起诉意见。

张军表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以来,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尚处起步阶段,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工作发展不平衡,各省区市检察机关以及省区市内检察机关之间,公益诉讼职能发挥作用不平衡。一些地方检察机关担当不够、创新不足。不少基层检察院办案类型单一,工作还未完全打开局面。

案件结构也不够合理。起诉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占77.82%,民事公益诉讼占6.52%,行政公益诉讼占15.66%。起诉案件“搭顺风车”多、“啃硬骨头”少,更多借助刑事追诉已锁定的对象、固定的证据拓展公益诉讼效果,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偏少。支持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仅87件。

有的检察机关片面追求办案数量,存在滥发诉前检察建议、办凑数案问题。比如“类案群发”,针对一个行政执法机关涉及同类多个行政违法行为,在同一时期发出多份检察建议,影响监督实效与公信。有的检察建议质量不高,对违法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阐述不严谨、不充分,说理性不足、操作性不强。有的检察建议一发了之,或仅看是否回复,不关注实际整改成效。

“一些检察人员司法理念跟不上,线索发现、调查取证、庭审应对能力欠缺,尚不适应公益诉讼业务带来的新挑战”,张军说,办案力量总体薄弱,有的基层检察院专门办案组不“专”,适应不同领域案件特点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检察院直接办案少,对下指导还跟不上。对公益诉讼检察基础理论、运行规律研究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张军表示,下一步将总结公益诉讼检察“回头看”经验,把针对诉前程序、提起诉讼及判决执行全流程“回头看”作为“规定动作”;加大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探索异地管辖制度,破除干扰和阻力,着力解决基层检察院“起诉难”问题;建立符合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严把立案关、证据关、检察建议关、整改落实关和起诉关,不搞粗放式办案,绝不允许办凑数案。

此外,对于办案力量总体薄弱问题,张军称,“进一步优化专业化办案组织,配齐配强一线办案力量。探索建立行政机关专业人员兼任检察官助理制度”。

相关链接:公益诉讼检察整体情况

1.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4.5亿

2017年7月以来,共立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18012件,占立案总数的54.96%。通过办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321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3104万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4.5亿元。

长江大保护中,湖北省武汉市某公司将大量尾渣直接堆放在距离长江岸线不到200米的堤外滩地,占地60余亩,严重破坏岸线环境。该市青山区检察院向区水务局、环境保护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履行监管职责。目前相关行政机关已将约5万吨尾渣清除,并对涉事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中,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检察院针对辖区内违法使用海域、非法捕捞、海岸带违法建设等问题,向区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履行监管职责。相关部门已督促拆除违章建筑192处、完成退渔还海477亩。

2.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近6万家不合格网络餐饮店铺整改

2017年以来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71464件,占立案总数的33.28%。针对保健食品药品虚假宣传问题,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139件;网络餐饮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配送餐品保管不善等问题,督促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网络平台加强行业自律,近6万家不合格网络餐饮店铺得到整改。

案例: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针对辖区数十家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抽样检测不到位等问题,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全区农贸市场进行摸底排查,设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或检测箱,加强入场农产品抽样检测。

3.国有财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追偿受损国有财产84.84亿

2017年以来,加强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性奖励、补贴,社保金、养老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防止国有财产流失。立案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0363件,督促职能部门追偿受损国有财产84.84亿元。

案例: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两家民营医院骗取国家医疗保险基金3115万余元,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所骗医保金未及时追缴。区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监管部门全部追回。

4.英烈权益保护领域公益诉讼

201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英雄烈士保护法,赋予检察机关对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职权。各级检察机关立案该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5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53件,征询英烈近亲属意见;英烈近亲属不能起诉的,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5件。

案例:江苏省淮安市检察院对在微信群侮辱消防烈士名誉的行为提起全国首例英烈权益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通过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得到裁判支持。

今年3月,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30名扑火人员不幸壮烈牺牲,举国同悲。有网民却公开发表侮辱烈士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浙江、福建等地检察机关依法提起7起公益诉讼。

5.探索拓展公益诉讼办案范围

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希望检察机关拓展公益诉讼工作范围、加大工作力度。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尝试办理问题突出的其他领域案件,例如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互联网、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扶贫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公益损害问题,但立案前需层报省级检察院审核,必要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请示。

案例: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针对部分商户违法向未成年人售烟问题,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烟草专卖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履行监管职责。相关单位迅即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对违规经营者立案查处。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针对一段时期骚扰电话泛滥甚至影响“120”等特种电话服务的问题,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对骚扰电话背后利益链进行调查取证,并听取专家学者意见,负责地向通信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通信管理部门集中整治,效果明显。

新京报记者王姝

编辑李国君校对李项玲

托养一人 脱贫一户 温暖一方——探访河南驻马店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 最高检检察长张军解读:公益诉讼检察如何摸着石头过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