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曹远征:利率市场化进展巨大,但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

日期:10-23
曹远征中国金融改革

原标题:专访曹远征:利率市场化进展巨大,但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

曹远征认为,利率市场化本身要求汇率自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应与其汇率形成机制一并考虑,汇率不能自由浮动则必然牵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专访曹远征:利率市场化进展巨大,但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

1998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撤销,曹远征被分流到中国银行,从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制定者转变为执行者——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开启了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的历程。当时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的曹远征参与了这一决定的相关起草工作,此后又介入这一改革的实际推动中。

“我参与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见证了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中国金融由弱变强,不断深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并日益走向世界的过程。”曹远征说,“目前看,中国金融改革该走的步骤基本已经走完了,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后一步。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有些改革还不宜推进,甚至还有可能加强。”

以下内容为曹远征口述,新京报记者整理。

专访曹远征:利率市场化进展巨大,但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经济学家曹远征。他参与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见证了中国金融由弱变强。图/视觉中国

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建成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对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造后,中国的金融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市场化的金融机制仍然是形似神不似,这是因为金融机制中最重要的利率机制尚未市场化,如果利率不能市场化的话,价格信号就无法准确。因此,继续明确利率市场化机制为导向的改革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978年到1993年,是利率水平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银行部门的利益得到重视;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在这一利率生成机制改革阶段,利率改革是不断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进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尝试和探索。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很简单,三个目标: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目前来看,“放得开”已经做到——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得开”后就是“形得成”的问题,201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竞争性的利率形成机制的目标也实现了。在竞争利率形成后,就要解决“调得了”的问题,目前这一目标正在尝试中。

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相对于目标而言,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其中,利率市场化本身要求汇率自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应与其汇率形成机制一并考虑,汇率不能自由浮动则必然牵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目前的外部环境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不能放开资本项的管制,这势必会影响到利率市场化改革。

新京报记者侯润芳编辑赵泽校对张彦君

香港支援旅游业:入境过夜旅客将获120港币补贴 财政部就会计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