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三年 企业究竟买不买账?

日期:10-22
降成本减税降费

原标题:“降成本”三年,企业究竟买不买账?

来源:“国是直通车”

过去三年,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中央着力推进“降成本”工作。三年过去了,“降成本”成效究竟如何?

财政部下属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2日发布的报告给出了答案:“降成本”取得成效,企业减负的获得感有所增强。政府“降成本”,抑制企业成本快速上升,缓解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配合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改善营商环境,制度性交易成本压力缓解;倒逼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派员到19个省份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展开线上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2175份。接受访问调查的样本企业(下称企业),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包括大中小以及微型企业;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也有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近一半企业属于制造业,还包括服务业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和批发业企业。

在实地调研和线上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了降成本与实体经济企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降成本”调研报告以及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下称报告)。

税负下降明显

报告介绍,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推动下,多数企业税负明显下降。2018年减税降费措施全年减负约1.3万亿元,2019年预计达到2万亿元。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多数企业对减税政策的获得感较高。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占综合成本费用的比重,都逐年下降。企业增值税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下降。

超过六成的企业“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之比”小于5%,即百元营收纳税不足5元。94%以上的企业,百元营收纳税不足15元。2016年到2018年,“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之比”均值为2.7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企业最高,三年的均值为3.78%;中部地区最低,三年的均值为0.83%。

中新社发李胜利摄

中新社发李胜利摄

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型企业“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之比”最高,三年的均值为4.94%;微型企业最低,三年的均值为1.81%。从行业来看,行业之间差距较大,比重最高的行业是房地产,三年的均值为9.57%;比重最低的行业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三年的均值为0.13%,两者相差9个多百分点。

与此同时,企业诉讼费金额逐年增大,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介绍,这表明,商业生态有所恶化,社会诚信不足,增加了交易成本。

贷款利率下降

企业融资规模不断上升,短期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长期贷款利率不断上升。

调查问卷表明,2016-2018年间,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和获得融资企业的数量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银行短期贷款平均利率从2016年的5.93%降低至2018年的5.88%。银行长期贷款平均利率从2016年的5.82%、2017年的5.83%上升至2018年的5.91%。2018年东部地区企业的银行短期贷款利率均值为5.6%,西部地区为5.7%,东北和中部地区分别为6.08%、6.13%。

国有企业获得的银行长短期贷款、债券融资、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都低于民营企业。现有金融市场中,所有制类型仍然是决定企业融资规模和成本的重要因素。

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最高,大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相对较低。大型企业在信贷市场中更具有议价能力,因而能够获得低利率;微型企业受惠于普惠金融政策,也能够以较低利率获得银行贷款。实地调研发现,广东、山西等多地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杠杆率基本稳定,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速有所下降,毛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有所上升,企业综合成本费用有上升趋势。

营商环境优化

企业对营商环境改善情况的总体评价向好,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其中,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处于全国前列。规模越大的企业,对营商环境改善的获得感越高;对营商环境改善情况评价最高的是民营企业。企业最期待提高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公开透明度。

整体而言,企业对市场准入方面的评价较好。超过99.39%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超出制度合理范围的准入性障碍。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推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53.82%的企业认为,2018年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是办事程序优化和时间节省。

人工成本上升

企业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物价隐性上升是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红利优势逐步降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包括工资、五险一金在内的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

从总样本来看,过去三年实体经济企业的人均工资持续较快增长,年均速达到8.37%。其中,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达9.22%。物价是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用工荒”导致企业难以招到合适员工、劳动力素质快速上升等,也是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人工成本上升,还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

中新社发叶桓摄

中新社发叶桓摄

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从总样本来看,过去3年实体经济企业的户均原材料成本以高达17.68%的年均增速长。从区域来看,户均原材料成本增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增速为29.59%;东部地区企业的户均原材料成本增速最低,为14.84%。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户均原材料成本增速处于中间水平。

科研厚积薄发

科创类企业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略有下降,同时费用有所上升,研发支出持续上升。

研发投入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调查问卷表明,2016年到2018年,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分别为28.72人、32.11人和34.91人,年均增长10.78%。三年来,企业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9.39万元、10.61万元和12.19万元,薪酬水平逐年上升,年均涨幅为14.91%。

此外,企业用能用地成本增速明显回落;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尚未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外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成本压力,各地相继出台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政策。

政府不能包办一切

近几年的“降成本”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根据政府发力点不同,“降成本”可以分为政府直接降成本和政府间接降成本;根据政策实施路径,降成本可以分为政策式降成本和改革式降成本。

刘尚希说,政府直接降成本、政策式降成本,侧重于“减负”,减税降费和行政命令成为施政方向。政府间接降成本和改革式降成本,更强调“创新”。即,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带动企业的功能,通过政府、企业两方面的创新实现成本结构长远、持续的合理安排。

企业的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能用地成本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人工、物流、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仍然保持一定上升态势,政府无法直接干预、使其下降,应靠更加彻底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来解决。

刘尚希说,降成本只能从某些方面帮助企业,但政府不能替企业包办所有事情。从长远来看,仅依靠政府推动的政策式降成本不可持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力、环境、资源等各类要素成本不断走高的趋势难以逆转,我国正在快速进入高成本的发展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技术、高人力资本投入,自然伴随着成本增加。这是一个必经的、不可逆的发展阶段。面对高昂的要素成本,政府无法一味地采取行政性命令、孤立地降成本。

刘尚希认为,从未来看,下一步降成本的重点将是,通过政府创新,引导、推动企业创新,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附加值,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济面临的高成本压力。(赵建华)

责任编辑:张申

“列队”自动驾驶亮相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出狱前一天 “陈同佳案”又生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