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龚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需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
法律规范是人工智能发展治理的重要一环,相关立法已在调研。
新京报讯(记者王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走近,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龚克仍然强调超级计算算力跃进的基础作用。作为中国首位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的目光既看向基础工程,又融合了“中国实践”。他认为,我们工业互联网基础不够好,要想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打造更坚实的工业互联网。
打造新基准衡量智能计算能力
新京报:人工智能是近年的风口领域,你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是什么?
龚克:人工智能的应用有五个要素:算法、数据、算力、应用场景,以及很重要的人才。以算力为例,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算法,但那时算力不行,往深层计算就会死机。现在的算力支撑了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此后智能算法必然要求相应的超级计算能力。
像智能制造等工业上的应用对算法、算力及通信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应用比如机床转速很快,因此对实时性要求特别高,对精准度、安全可靠性有很严格的要求。像现在商飞公司部署5G,企业利用5G进行工业互联,所有这些都需要相应算力的配合,计算能力具有核心作用。
就智能计算而言,需要新的衡量基准。过去衡量超级计算的基准是浮点的运算速度,这未必能真正体现智能计算的能力,需要打造新的基准来衡量智能计算的能力。
新京报:人工智能如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龚克: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人工智能发展的主线就是推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目前人工智能成熟的技术集中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音的处理,这两个技术能快速进入的领域是工业机器人的领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
比如,电池制作的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在指定位置端起一层电池板放到另一个指定位置,但因为震动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定位不准确,机械手就会像个瞎子一样拿不起电池板,这时机器就会报警、停机,影响生产效率。现在有了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化机械手就有了“眼睛”,偏离位置时可以纠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再比如,工业应用中有许多需要人眼做检测的环节,比如大尺度玻璃有没有裂痕,比如焊接表面情况,等等,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来做检,比人工更精确更高效。
AI与工业融合关键在工业互联网
新京报:那人工智能和工业的融合目前发展状况如何?
龚克:人工智能在工业的深度应用是基于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带来工业互联以后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可能发掘新的知识,新的知识才能产生新的工业智能,我们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差距。
往前走的困难在于我们工业互联网基础不够好,企业的数字化、自动化层次不一,各种装备的接口标准、数据格式形式多样。
要做到深度融合,在底层打造更坚实的工业互联网很关键。企业和企业之间互通的时候,工业互联网要有好的安全性,既能保护数据隐私性,更要抵御攻击和干扰,并且在此基础上制造更好的工业智能模型。这是工业互联网需要达到的水平。
人工智能相关立法已在调研
新京报: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规范层面,今年以来有没有新的进展?
龚克:今年在人工智能层面进展比较大。年初科技部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6月17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明确提出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项原则。
这八项原则既吸收了国际组织、政府、公司、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各层面关于安全发展的经验,又有新的特点。
我观察到,八项原则提到了“和谐友好”,不仅是对人类和谐友好,而且要与自然和谐。“敏捷治理”的提法也很有特色。治理通常是滞后的,这次强调“敏捷”,是指尊重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的发展规律,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的风险。
法律规范是人工智能发展治理重要的一环,据我所知,人工智能的相关立法已在调研之中。
5G要提高大链接、高可靠、低延时水平
新京报:5G是今年的一个热点议题,你认为5G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龚克:信息技术包括采集、存储、传输,5G是一个通讯设施,要解决提高信息传输的容量和效率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基础设施,5G的三大应用场景里,增强移动宽带是量的进步,超大链接和高可靠、低延时,则可以带来质的改变。
现在我们大量部署了5G的应用示范项目、试验区。据我所知,目前5G试验中最大的应用场景,还是增强移动宽带,从演示中经常看到的是增强宽带移动通讯,比如AR、VR演示不卡顿。
但从工业应用来讲,高可靠、低时延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还要加强。此外就是超大链接,也就是传感器的链接,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新京报: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扩大数字鸿沟?
龚克: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会有胜出者和失败者,这很可能扩大已有的数字鸿沟,根本原因在于数字能力的差距,因此要从提高数字技术的能力入手,抑制和减少差距。
新京报记者王俊
编辑陈思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