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 全球四分之一CT机出自北京亦庄

日期:10-15
北京亦庄GE医疗

原标题:从零起步全球四分之一CT机出自北京亦庄

在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GE医疗北京工业园),一座过街天桥横跨道路,西侧是其起步时的办公、研发、生产楼,东侧是在迁走的养牛场上建起来的新办公生产基地。这座经开区为服务企业建设的天桥,见证了从零开始、牛圈变厂房后,20多年来企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CT等产品走向全球的征程。

迁走牛圈建厂房引外资

早在经开区规划建设初期,就引起了全球知名的科技、制造和服务型企业——通用电气公司(GE)关注,在经开区注册成立了GE航卫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医疗中国下属子公司)。经开区提供的5层小楼,作为GE北京工业园临时的办公、研发、生产基地。“闻到什么气味儿,就知道天气风向”,见证了GE医疗北京工业园发展历程的老员工——GE医疗中国智能制造和战略经理张波回忆,当时办公区周边是养牛场、养猪场、麦田、土路,一派田园景观。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GE医疗用地需求,经开区陆续将养牛场、养猪场迁走,为GE腾出建设空间。1996年,在5层小楼对面,GE医疗北京工业园的新办公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并不充足,经开区与我们共同克服困难,推进项目建设,”张波说,“开发区条例”地方法规通过后,10多项职权移交给经开区管委会,经开区采取申报大厅集中申报、限时办理的方式,大大提升了项目建设进度。

2000年,GE医疗北京工业园新办公生产基地建设完成,4万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上,建起了新的研发办公楼及多栋厂房。新基地启用后,经开区出资搭建了过街天桥,将GE新老办公生产区域连接。“平时开会、员工就餐,通行过街天桥方便多了。”张波说,经开区为企业周到服务,让企业更有归属感,也坚定了在这里投资发展的信心。

由小变大形成本土化供应链

新办公生产基地启用后,GE医疗北京工业园在前期引进X光机、CT、核磁共振及生产相关部件的基础上,加快搭建产线、开展研发生产工作。2000年,GE引进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螺旋CT,并生产该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

张波回忆说,以前医院使用的CT,导线连接的扫描部件只能转多半圈,为病人扫描诊断时,需要反复调整才能完成扫描过程。而螺旋CT应用了创新突破的滑环技术,扫描部件可以旋转一整圈,床体载着病人向前移动,就能完成扫描诊断。先进的CT设备推向市场便供不应求。张波说,当时客户带着资金在财务部门门前排队,等待CT设备走下生产线。

先进医疗器械产品能红极一时,强大的供应链及产业环境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GE医疗北京工业园总经理陈和强说,GE立足于经开区,不仅搭建起了全球供应链,也不断培养中国部件供应商,打造本土化的供应链。到2010年,GE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本土供应链形成,缩短了部件供应距离,加快了产品生产速度,成为GE医疗全球产量最高的公司。从“引进”到“引领”,GE医疗北京工业园模式吸引众多海外公司参观、取经。

由大变强创新推动产品走向全球

本土化供应链、制造低成本不断增强通用全球对GE航卫的信心,国际先进医疗器械陆续引进GE北京工业园。从最初的CT、X光机等三个产品系列,到现在GE已经引进了CT、核医学、介入、X光机、外科大C、乳腺机等六大系列医疗器械产品。

“引进产品不是直接生产制造投向市场,而是进行二次创新”,陈和强说,对于每一款医疗器械产品,都结合最新技术进行持续的工艺设计、工艺流程设备创新。同时,也利用现在先进的理念、技术、设备融入到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综合成本。

最近几年,GE医疗还依托经开区产业聚集优势,与区内企业合作推动智能制造,机器替代人工、加强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在全球范围内横向比较,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领域,GE医疗北京工业园已经成为国际最高水平工厂之一”,陈和强自豪地说,GE在北京亦庄研发生产的医疗器械也受到了全球市场欢迎,目前全球1/4的CT机产自经开区的GE北京工业园。

融媒体中心记者田艳军

2020年国考今起报名 近八成职位对工作经历无要求 彭水自治县烈士陵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