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日期:10-13
基础教育

原标题: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说起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闪现着耀眼光辉。她扎根杏坛70载,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提出一系列教育理念,推进一整套教学改革,培育桃李无数,誓把中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她就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于漪。

10月12日上午,“致敬先锋模范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杨浦区少年宫举行。作为教育系统和杨浦区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活动,400余人来到现场,聆听了这场感人至深的报告会。

一辈子做教师学做老师

1947年,18岁的于漪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1951年于漪本科毕业,进入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担任历史课教师。按照学校要求,1959年,于漪开始改教语文。当时,她还有些惴惴不安。“为了备课、为了改掉自己的口语,我真的把每一句话都背出来,每一句话写出来……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都是脑子过电影,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么样形成高潮、怎么结尾,我把它当作艺术作品来教课。”

回看短片中的于漪采访,当天的报告人、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向玉青感触颇深。“她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的公开课多达2000堂,其中近50堂公开课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向玉青说,于漪的每一堂课都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她总说:“我始终对于自己的教学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因此要“竭尽全力,学做人师”。通过不断的自我训练,她成就了卓越。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写文章,几乎不列提纲、不打草稿,在500格的文稿纸上,可谓一气呵成。

2017年,88岁的于漪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上发表了《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文中她写到:要不断考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语文教师是什么?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目标在哪里?如何跋涉?“于漪之问,是一个耄耋老人的深沉思索,是一个教师的使命担当,更是一代教育大师的永恒追求。”向玉青说。

“二师现象”闻名教育界

1985年,于漪担任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她掌校二师的13年,也是二师不断改革发展、硕果累累的13年。她在短短几年内培育出六位特级教师,创造了教育界有名的“二师现象”。

当天的报告人之一,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健,就是当年二师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因毕业后又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在她的青春岁月里,于漪校长一直在身边。

卜健回忆,当时的二师是在原杨浦中学的基础上恢复办学的,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二师学生也因为没有毕业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教和学的积极性都不那么高。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提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师生们围绕“如何成为小学基础教育的全面手”“我还能教其他拓展课吗?”“我还能参加哪些兴趣班?”等等开展大讨论,讨论的结论是:合格加特长应该成为二师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久,学校在普修课程之外,还开设了10多门选修课,还有很多社团,极大地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两代师表一起抓也是当时于老师反复强调的。”卜健讲述,为了能让这些师范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胜任小学教师这一重任,于漪时常告诫他们:“基础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根基。为人师者,当智如泉涌。为人师者,思想当永远年轻。为人师者,当为人之模范。为人师者,当善读好书。有空的时候不要总是东家长西家短,多到阅览室去看书,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科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就这样,没几年的时间,二师就成了全国师范学校中的楷模。

实践中“分娩”独立思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于漪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创造性提出要将人文纳入语文学科之中。此后几年,她关于“语文学科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表述,获得了广泛认同,并被写入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之中。

报告人于漪老师弟子、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说,“于老师常说自己是一名草根教师,但她从来就不因为自己是‘草根’就不敢发表观点。她从不靠别人的思想度日,而是从教学实践中‘分娩’出属于自己的思想。”

《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等一系列文章强调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而当文化多元化带来价值的冲突、观念的混乱之时,于漪又说,“我们不能只点洋蜡烛,心中永远要有一盏中国的明灯”“课堂教学要德智融合”“教育归根结底不是要解决学生未来的吃饭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的灵魂问题”。

因工作关系,报告人文汇报教科卫报道中心主编樊丽萍曾与于漪有过多次接触。敢于讲真话、能够针对教育的时弊发出正确的见解,是她对于漪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英语学习特别红火的时期,身为语文老师的于漪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走向世界,应该把外语学好,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母语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洞见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倾轧,于老师曾痛陈,应试教育‘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于老师始终以专业自信保持着清醒。”

为国家建设育人才

2018年,于漪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前不久,于漪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并获评全国“最美奋斗者”。

几天前,报告人于漪老师孙女、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员黄音,陪同于漪到北京参加“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颁奖典礼。黄音说,这次北京之行,得到了当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离京前,奶奶问他们要了地址,要一一写信感谢。候机时,奶奶一边吸着氧气,一边解答医务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本来就有些气喘,说话时更显气急,但只要讲起教育,她的劲头就上来了。”

黄音至今记得,7年前陪同奶奶回到她的母校镇江中学参加校庆。“她站在校门口,看着母校校训‘一切为民族’深有感触。她说,国家建设需要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再穷再难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成长,我想,这种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奶奶的血脉和心灵深处。”

于漪常告诫孙女,教师的生涯是双重奏,一是教师要演奏好自己的人生,要奏一曲有中国特色的、美妙的、中华民族的人生曲。同时,教师还要指引学生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下立民族精神之根,筑爱国主义之魂,用中国人博大的胸怀、用真正的本领为中国做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

内蒙古推出首部二人台革命历史剧《多松年》 国家电网董事长:泛在电力物联网不搞推倒重来、大拆大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