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即将在南通举办
10月18日至20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将在南通市举办。本届森林旅游节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海之约·森林之旅”。近年来,森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热点,我省森林旅游业现状如何?有何独特资源?
丘陵山地虽少,森林旅游却发达
省林业局局长沈建辉介绍,尽管江苏丘陵山区资源比较少,但近年来,江苏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省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2%;我省是湿地资源大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9.8%。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世界珍稀物种麋鹿从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5016头,占世界麋鹿总数的70%;常熟市被评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位于盐城市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
沈建辉说,江苏的山虽不高,但多负盛名,如南京紫金山、连云港花果山、句容茅山、宝华山、南通狼山等;江苏的水兼江河湖海之美。新世纪以来,我省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全省已建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5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71处,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1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2处。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主要载体的森林旅游人数和森林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森林旅游人次超7000万,森林旅游综合收入超400亿元。森林和湿地已成为人们敞开心扉“森呼吸”、拥抱自然“林距离”的好去处。
森林生态游,逐步成为消费热点
村庄南面是山,山上是茂密的竹林,小溪从山上流下,慢慢汇成小河,小河穿村而过,河两边,参差错落的民居掩映在一片片树林中。这里是宜兴市湖氵父镇洑西村,昔日的小山村,如今已变成省内外著名的民宿小村。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拥有几十家民宿的洑西村游客爆满,一床难求;板栗、笋干、水果等农产品不出村就销售一空。湖氵父镇有关负责人说,洑西村最大的资源就是森林,该村龙山岕内5000多亩竹林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刚刚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宜兴市林业局负责人说,近年来,宜兴市积极发掘森林旅游元素,将森林旅游康养与“陶、茶、竹、洞”等传统旅游元素有机结合,“深氧湖氵父山地半程马拉松”等活动每年如期举办,森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领域的热点。2018年,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15.94%。
2018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首批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名单,常州市金坛区茅东林场“半边山下”森林小镇成功入选。这一森林小镇地处4A级茅山风景名胜区,森林密布,茶园逶迤,是天然的森林氧吧。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半边山下森林小镇可同时接纳近500名游客住宿,近千人用餐,成为当下网红民宿。森林小镇的建设也有力带动了林场经济发展和职工增收致富,据统计,2018年半边山下年度森林旅游收入达1100万元,林场集体直接获益60万元,林场职工人均增收2.6万元。
句容市依托境内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茅山和宝华山,大力推介森林旅游,带动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以茅山风景区的九龙山景区一带为例,从事森林旅游经营的有7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6家,个体经营户户均年利润超过20万元。
湿地旅游,江苏风景独好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大地之肾”。我省是湿地大省,湿地总面积居全国第六,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占比率为全国最高。近年来,我省湿地旅游发展迅速,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增长点。
泗洪县的旅游业发展,靠的就是湿地。该县洪泽湖湿地景区位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西北岸浅滩地带,是4A级景区,已建成芦苇迷宫、水生植物园、千荷园、鹿园等以湿地元素为主题的特色精品景点36处。这里先后荣获中国最具魅力景区、中国最佳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盐城市大丰区的中华麋鹿园,是全球唯一以“湿地生态、麋鹿保护”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的野生麋鹿园,2001年被联合国湿地保护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麋鹿保护区遵循“以科研促保护、以旅游促发展”的治区方针,拓展生态旅游,目前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苏北地区重要旅游景点。
以京剧《沙家浜》而出名的常熟市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苏州吴江区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已建成水杉林、池杉林等旅游观光区,为游客提供水乡文化展示、湿地科普等多样化的服务项目。
沈建辉表示,省林业局将以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在江苏南通举办为契机,组织编制江苏省森林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森林旅游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