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柯鲁柯,一座新型城镇的嬗变——走进高原特色小镇⑤
记者近日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出发沿着国道一路向西,随着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塑像映入眼帘,在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呈现在眼前。
柯鲁柯为蒙古族语,意为“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最早这片地是德令哈的农场,曾经有数十万农垦人在这片荒凉的戈壁上开垦土地、辛勤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独特的农垦文化。而眼前这座高大的铸铁犁铧造型像不仅是小镇的标志,更是代表着60年前柴达木人战天斗地的不屈与顽强。
犁铧塑像下是通往小镇的必经之路,一条约3公里长的标准硬化公路,将现代文明与农垦文化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柯鲁柯镇镇长李岁刚介绍,自2006年3月撤乡建镇以来,柯鲁柯镇就成了德令哈市第一大镇,总面积612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29人,辖区内有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有汉、蒙古、藏、土等19个民族,是一个农牧结合镇。
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历练”后,2015年10月柯鲁柯镇开始建设特色小镇,2017年9月完工,总投资1.5亿元。
在镇首,可以看见一座拓荒者躬身拉犁,挥锹开荒的群雕塑像,宣示出柯鲁柯镇以农垦历史文化为新型城镇奠基的主题。在“拓荒者”身后便是整个柯鲁柯镇的街道。
街道两旁均是青砖、木门、红木窗的古朴建筑,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将人们瞬间拉回到了祖辈们用双手开荒奋斗的年代。供销社、粮站等店面更是让人们回到五六十年前。行走在柯鲁柯镇的街道上如同走在了“农耕历史的走廊中”,是穿越更是经历。
李岁刚说,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仅是换个门面,贴几面红砖,修葺几座老建筑,而是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的产业,取得新的经济效益,让全镇的农牧民群众共享城镇化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街道上烤鸭店、理发店、面条铺应有尽有。道路一侧,一个全木制的大门里面热闹非凡,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型的集市,水果、肉制品、日用百货等琳琅满目,并且规划得整齐有序。
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见证着这座城镇的变迁:“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都是一片乱糟糟的。现在走在建设一新的镇街上,眼前这股农垦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有文明的时尚。不仅如此,规划一新的市场,让我们这些老人买东西更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正因小镇的修建而改变。”这也印证了海西州找准定位,为这座新型城镇建设注入农垦之魂的初衷。
柯鲁柯镇的变化,在点点滴滴中让群众感受到了新城镇发展所带来的幸福。
几年的时间,全镇完成村级硬化道路85.8公里、油路70.1公里、砂石路99.3公里;修补油路20处,安装日光节能路灯590盏;规划并建成4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完成投资1170万元的金原村180户整村搬迁项目,村社新区面貌一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仅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还带来了致富的“金饭碗”。
随着农垦文化的招牌不胫而走,柯鲁柯镇农垦文化旅游也活了起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开卤肉宽粉店的老板汪康宁子承父业在镇上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了,他说,镇上现在和以前相比变化太大了,自从去年风情小镇建设完工,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生意,我的卤肉宽粉也成了“网红小吃”。
特色小镇建设的辐射力,如一道道光束照向了周边的乡村。
柯鲁柯镇的柏树山新村,紧靠国道一侧,一幢幢红顶白墙的两层建筑,成为戈壁惹眼的亮点。其间硬化的道路往来交错。入夜,一排排路灯让人如置身城市的小区。
李岁刚说,借着建设特色小镇的“顺风车”,柯鲁柯镇希望村、新秀村等526户生产生活存在困难的群众搬迁到柏树山新村。新村里配套了800余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夏日里,房前屋后的绿化带枝繁叶茂。
“以前住在老村时,家家住的是土房,吃的是井水,现如今各家的住房都达到上百平方米,通了天然气、自来水。说到根子上,这是沾了特色小镇的光。说是新村,其实过的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柏树山新村党支部书记苏玉林聊起新型城镇建设的话题,感慨良多。
李岁刚说:“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到: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产城融合、园城融合、乡城融合、文城融合,逐步形成‘一群两区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这为我们指明了接下来小镇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程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