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日期:10-10
李林博士学位

原标题:家国春秋丨两代人三院士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六集特别节目《家国春秋》通过六个家庭的故事,讲述功勋和传奇背后的家国情怀。今天要讲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一家的故事。

孙中山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立志科学救国三易专业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农村,5岁那年,甲午海战的惨败成为整个民族心中的伤痛,也让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有了学习造船的理想。1902年,13岁的李四光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他先考取了武昌的高等小学,一年后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始成员。宣誓仪式上,孙中山送了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八个字。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1907年,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选学“舶用机关”。

1913年,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踏上求学之路。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他选择了采矿专业。但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发现中国当时没有铁矿,没有铁矿就炼不出钢造不出船,只有学了地质才能知道矿产在哪儿。

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转学地质,李四光“三级跳”的背后,原因只有一个:国家需要。1918年5月,李四光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英国导师为他推荐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李四光选择了拒绝:我之所以到这求学,是要为我们自己的国家服务。

周总理亲自部署冲破重重阻挠历时半年多终于回国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1920年,李四光成为北大地质系教授,当日中国地质学科的建设仍在从零开始,李四光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野外考察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中。1948年,李四光回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此时的他已然是国际上卓有建树的地质学家。1949年9月底,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仍在英国的李四光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此前,李四光已经做好了回国准备,但是朋友传来消息,说国民党政府要求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的职务,否则就要把他扣留送往台湾。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先行离开伦敦前往法国,夫人随后出发与他会合。

因为担心李四光夫妇的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其回国事宜。在欧洲,李四光夫妇先后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冲破重重阻碍,历时半年多,终于在 1950年4月取道香港,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一过了罗湖桥踏入深圳那边,他就发现中国跟他两年以前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两年以前打内战,人民穷困潦倒,现在一进来就发现每个人脸上都是洋溢着真心的微笑,而且整个国家是欣欣向荣的。所以他就想共产党好,他说只有共产党能把中国领向越来越富强的这条路。

既找油又找铀用科技为新中国工业和国防建设“造血”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1952年8月地质部成立,李四光责无旁贷出任首任部长。百废待兴的中国急需发展工业,但是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广袤的中国土地,是否蕴含着可以开采的石油资源?此前,美孚公司、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以及日本人都曾在中国寻找石油,但都一无所获。但李四光认为:我们底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1959年9月26日,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在黑龙江省松基3号探井。6年求索,终于等到了工业油流的喷出。从这里开始,激情洋溢的石油大会战被点燃,大庆油田得以诞生,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的理论,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除。中国的工业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在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建设国防的年代,李四光为寻找关键原料——铀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通过自己从英国带回的一台伽马仪,指导“找铀队伍”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女儿李林为回国等不及拿毕业证因国家需要三次改行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李林是李四光的独生女儿,1946年,她留学英国,就读父亲的母校伯明翰大学。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林开始涉足金属物理。拿到硕士学位后,李林在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受父亲的影响,李林在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天,连学位证书都没来得及拿,就急忙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她的博士证书是在三十年后的1981年,由剑桥大学的一支代表团给她带回来的。

记者:干吗那么急?

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第一,一家人都回去了。第二,都念了这么长时间书了要赶紧参加工作,国家需要。过去中国被列强欺负,好不容易有了和平的环境可以建设国家了,那就赶紧回来建设国家。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李林原本学的专业是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但新中国建设需要钢铁,李林就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球墨铸铁”;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李林又被调入核工业部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她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试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试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作出了贡献。55岁的时候,李林第三次服从国家需要,转去研发超导材料。邹宗平说,每一次换专业,对母亲来说都意味着重新学起。

李林:从原子能所出来的时候我之前一向是做任务的,我很怕做基础研究,当时我55岁,回想父亲说过“只要你自己有毅力,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女婿邹承鲁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科学研究”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邹承鲁是李林的丈夫,他们相识于剑桥校园。邹承鲁1923年出生在山东青岛,1941年考上西南联大的化学系。1946年,邹承鲁在招考庚子赔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了赴剑桥大学留学的机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8月25日,李四光为李林和邹承鲁主持了婚礼。在李四光冲破阻挠回国后,追随李四光的步伐,1951年拿到博士学位的邹承鲁等不及妻子李林拿到博士学位,便马上回国,在上海的生理生化所开始了新中国酶学研究的奠基工作。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邹承鲁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和团队用了8年时间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邹承鲁:当时有人说基础科学让人家去研究好了,人家研究好了我们用就是了。这话也不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跟上人家。但是,将来如果世界不和平,打起仗来人家就可能对你保密。所以,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个的东西。科学你不做人家也会做,科学总归会前进,对我们国家来讲,你不做就少一个。

一门两代三院士共同的“科技报国”初心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住进北京医院。他叮嘱秘书带一份全国地图到病房,他仍想要争分夺秒继续自己的研究。5天后,他因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李四光曾经说过:“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泼。”

继1955年李四光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后,1980年,邹承鲁和李林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一门两代三院士且都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佳话。

在为国家解决战略需求的岁月,李林和邹承鲁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曾两地分居十多年。回首走过的科学之路,李林曾经感慨:风华正茂时,我们两地分居;再聚首时,已是两鬓斑白。但李林仍然觉得,比起父亲那一代,他们要幸福得多,因为国家强大了,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工作。

两代人三院士 李四光一家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张建利

13个区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雄安新区等在列 安纳达营收净利双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