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机关报首推"辛仲平"文章 署名背后有故事

日期:10-07
辛仲平

原标题:江苏省委机关报首推“辛仲平”文章,署名背后有“故事”

今天是国庆长假最后一天。这个长假,我们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值得盘点的东西很多。小编跟大家说说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10月1日推出的雄文《今看东方盛世还》。

图为《新华日报》2019年10月1日头版

图为《新华日报》2019年10月1日头版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篇评论的署名是“辛仲平”能够登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封面版标题套红在显著位置刊载足见这篇文章不同寻常

首次露面“辛仲平”是谁?“辛仲平”文章有何背景?背后有何“故事”?我们一起聊一聊

“辛仲平”其文

《今看东方盛世还》“辛仲平”署名文章共6500余字,其中,封面版刊载2200余字,其余下转6版。稿件见报后,引发很大关注,“学习强国”平台、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官网等纷纷转载,很多网友留言表示,这篇文章“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南京日报评论员左中甫认为

这是一篇时文,是新华日报献给新中国七十华诞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时事评论”“时代评论”;这也是一篇雄文,是新华同行登高望远、凝神结思,全景呈现、深入解读江苏奋进七十年的“大手笔”“大评论”;这还是一篇美文,是新华同行饱含激情、精心运思、匠心打造的富有思想启迪和阅读美感的新闻精品、评论力作。

扬州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毛建国直言

“这是一篇充满正气、灵气,有大情怀、大胸怀的雄文”,文章以纵贯古今、放眼天下的大历史观和世界观,深刻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背后的原因以及江苏与国家的关系。

重庆日报《思想周刊》负责人侯金亮说

这篇文章逻辑缜密、气势雄壮、文采飞扬,多层次呈现江苏70年来各领域的发展成就,“以宏阔的视野、铿锵的笔力、大气的布局书写一部江苏腾飞的史诗。文章读起来特别提劲、提神、提气,是一篇十分难得的评论佳作”。

小编注意到,这篇“辛仲平”署名文章,副标题是“献给新中国七十华诞”,说明此文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主题即为礼赞新中国、献礼国庆节。文章主标题“今看东方盛世还”,简洁而富有内涵,短小而不失神韵,既应情应景,又豪情万丈,正所谓“华夏意气峥嵘,傲五湖四海锦绣满”。

文章以“天地奏凯,山河额庆”开篇,既不落俗套,富有个性,又掷地有声,气势不凡。“70年筚路蓝缕,江苏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谱写了沧海桑田、人间巨变的创世神话;41年风雨无阻,江苏人民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书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改革史诗;7年砥砺奋进,江苏人民一往无前、勇担使命,续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乐章,踏上了高水平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阳光大道。”文章紧扣70年、41年、7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回溯“江苏印迹”,历史纵深迎面而来。

文章第一部分抒写江苏70年发展成就。站在江苏看江苏,透过历史看今天。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映照江苏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富庶江苏、幸福江苏、绿色江苏、人文江苏,分别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具体要求。

第二部分,站在全国看江苏。从横向视角,挖掘江苏70年成就中的独特之处。是多个第一拱卫的“江苏作为”,是奇峰突起的“江苏改革”,是勇往无前的“江苏探索”,中国奇迹、中国活力、中国道路都深深烙上江苏元素的印迹。

第三部分,解读江苏成就成功密码。以江苏地图似牛为喻,解放思想、敢于争先、低调务实、革故鼎新这四个密码生动形象。江苏发展“最关键密码”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与时俱进,找到最正确、最合适、最易于实现的道路。

第四部分,江苏成就深刻启示。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五部分,当下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但“没有比船头更高的风浪,没有比信仰更稳的‘压舱石’”,我们疾步前行。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缜密、议论深刻。纵观这篇文章,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既有政论的高度深度,又有散文的胸怀情怀,论述交融,血肉丰满;二是大量使用“赋比兴”手法,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请看:

——凝视中国地图,江苏犹如一头强壮健硕、斗志昂扬的奔牛,前蹄是苏州,后蹄是连云港,尾巴是徐州,犄角是南京。这奔牛,是拓荒之牛,敢于争先;是奋进之牛,锐意进取;是实干之牛,唯实务实;是创新之牛,一往无前。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1933年,毛泽东重游瑞金,写下大气磅礴的《大柏地》词。纵横当有凌云笔。纵观今日江苏,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民生等,犹如七色彩虹,多姿多彩,绚丽动人。是谁,有如此魔力,舞出如此盛景?是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康庄大道!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29个焰火“脚印”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脚印”代表一届奥运会。从泰伯奔吴、开发江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如果每一个脚印都化成一束焰火,我们的天空将何等绚丽夺目!

三是文章语言凝练,金句频出,含蓄而隽永。比如:

——光束行走70年,穿越的只是宇宙之一角;地球绕日70回,秋风虽似山河巨变。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盛世如你所愿,这盛世气象万千。沐浴着盛世的阳光,我们高歌,我们欢笑,我们远航!

——人类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历史。我们已经书写了辉煌历史,但重要的是书写新的历史。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挫败中仍有信心在,曲折中仍有曙光现,登顶那刻终可待,到达那日终可期。

——水纳百川而容万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至柔而至刚、水穿顽石负巨舟。像长江一样奔腾不息,像运河一样不舍昼夜,像大海一样开放包容。

“辛仲平”其风

“每逢大事有评论”,这是党报的好传统。重大评论和重点文章长期使用同一个署名,是党报的普遍做法。最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的“任仲平”署名文章。除了“任仲平”,人民日报还有“何振华”“柯教平”“国纪平”“仲言”“钟声”等署名文章。省级党报中,解放日报“申言”、湖北日报“楚言”、南方日报“粤音”、新华日报“苏言”等也广受关注。此前,新华日报还推出过两篇“新华社评”,题目是《坚定开放大省的自信与自觉》《“强富美高”,江苏大地上的雄浑交响》。此次刊发的“辛仲平”署名文章,对“新华社评”既是继承也发展。

既然“每逢大事发重音”,是传统是新风,是潮流是趋势,那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如果没有一篇重磅评论,难以彰显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今年国庆前夕,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三篇“宣言”署名文章,标题分别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国庆前夕,人民日报以“奋斗创造人间奇迹”“初心铸就千秋伟业”为题,先后发表两篇“任仲平”文章。

拥有81年光辉历史的新华日报,始终坚持和发扬思想立报、评论立报的党报传统。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去年定为“精品生产年”,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和奖励办法,推动集团上下“全员谋精品、全体抓精品”,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一批立意高远、写作精湛的评论佳作。今年上半年,新华日报编委会把抓好国庆报道作为推进精品生产的重要内容与抓手,系统谋划,提前部署,要求报社评论理论部及早准备,拿出一篇有分量的文章。接到任务后,评论理论部在报社领导和编委会指导下,组织人员集中攻关,集体作战,精心准备,六易其稿,反复打磨,最终形成第一篇“辛仲平”署名文章,在10月1日推出。

有媒体同行指出,这一做法展现主流媒体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声的自觉担当,彰显党报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自觉追求。

“辛仲平”其人

说起“任仲平”,人民日报原社长张研农曾介绍说:“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实际上,“辛仲平”也是如此。知情人士透露,不管是“新华社评”,还是“辛仲平”署名文章,都是新华日报的重要评论,都是报社编委会抽调各部门精干力量集体攻关的结果。

新华日报素有重视评论的传统。一直以来,新华日报把思想和评论作为立报之本,评论数量多、质量高、干预社会生活的程度深,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早在重庆时期,新华日报先后发表《论目前战局》《可耻的大公报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等重要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日报创办评论专栏“新华论坛”,发表《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对策也可当镜子》《见红灯未可一概绕道走》《舍孔雀而取凤尾》等重点评论,引起重要反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重要评论,就是那个时代的“辛仲平”。

近年来,新华日报编委会狠抓评论工作,开设“新华时论”“江东时评”等专栏,《专家观点不能成为“利益俘虏”》《“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重视改革的“慢变量”》《民生实事不能沉迷“数字突破”》等10多篇评论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

赓续新华日报评论风骨,站在时代前沿,看大势、观大局,立时代潮头、发时代重音,为时代欢歌、为时代立言。这,恐怕就是“辛仲平”其人。

责任编辑:张迪

国庆假期7.82亿人次出游 旅游收入6497.1亿元 国庆假期全国接待游客7.82亿人次 同比增长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