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让火箭陨落在推特丛林里
来源:中国日报
对公众人物来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秒删的东西或许比他们置顶的东西更引人关注。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达雷尔·莫雷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应该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
没人知道周六清晨,在整个东京苏醒以前,这位美职篮(NBA)最优秀的经理人头脑中想了些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灵光乍现”非但没有达到此次日本之行推广火箭队和美职篮的目的,反而让球队和整个联盟在中国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和信任危机。
他的老板火箭队所有人蒂尔曼·费尔蒂塔估计也在寻思这个问题:这位模范雇员怎么就毫无征兆地来这么一哆嗦,以至于他公开在推特上提醒莫雷,你的雇主不是玩儿政治的,你这样做考虑过后果吗?
就在莫雷发布“东京醒了”的都市晨光照片之前,他删掉了刚转发了一条力挺香港暴乱和港独分子的推特,就是一张图片。在他最新的解释中说:那就是“对一个复杂事件的一种解释基础上的一个念头,我本应有更多的机会从其他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件事”。
但他那条短命的推特却给火箭队甚至整个联盟在中国的形象及未来的商业开发投上了长长的阴影。
市面上谴责莫雷的文章已汗牛充栋,不再赘言。其实一个有意思的角度是当事人自己复盘的发推的过程和此后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我们理解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范例。
早上醒来,床上或者马桶上,抓起手机“翻阅奏章”是很多人的日常,莫雷也不例外。联想一下推特对撑警一方的疯狂打压,对暴乱港独分子的极力推崇,就不难想象围绕香港的事情在推特平台上建构起来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一睁眼就浸泡在为了自由解放香港的信息海洋的浸泡中,膝跳反应一般,大拇指一点,给浩瀚的海洋中加了一滴水。毕竟在美式自由民主的环境中长大的,见了热词,头脑就发热。语言和意识形态唤起人脑的魔力就算最干练的职业经理人也有降不住的瞬间。
人嘛,总有冲动和不过脑子的时候。但问题是,发完立刻觉得不妥。我是个篮球经理啊,在中国还有那么多朋友和球迷呢!
删吧,补发一条“东京醒了”的晨光照,更像出于掩耳盗铃的心态,我自己没再看到,就算不存在了。
可惜每条发出来的推特就像扔到河里的石块,水面上不见了还有涟漪,涟漪不见了还有淤泥。细细想来,社交媒体上呈现出来的真实世界的倒影不就是数亿人这样投石问路积少成多堆起来的吗?
只不过比起盖房子,这里沉默的螺旋,群氓的乌托邦建构地更加夸张和扭曲,数亿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就几个所谓重要的议题展开密集的讨论和呈现。其实大多数讨论只不过是强化一个复杂议题的一个侧影。同时幕后坐着高举言论自由道义大旗的商业和政治大佬,精心吊着手里的线,掌握着聚光灯的角度和强度,调节着背景音的高低。
不知不觉间,莫雷入戏了,自己情不禁地登台了,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却让香港的“领袖们”欢欣鼓舞,虽然头衔不高,但毕竟又多了一个结交广泛的群众演员。
很多人讲现实世界中的蝴蝶效应,那还需要自然系统去传导。其实莫雷的拇指关节的一次弯曲,带来企业和联盟巨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这种社交媒体时代的“拇指效应”完全是电光火石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增加社会、政治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幕后,推特这样提供平台的公司却在不断从制造这种不确定性中赚得盆满钚满,名利双收,不禁让人唏嘘。
搜索引擎,社交平台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涉足的前沿领域往往领先立法者的步伐,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新法规的书写者。这样的前提下,盼他们不作恶,只能寄希望于商人不再唯利是图。
用莫雷自己的话说,推特提供的就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一个角度、一种解释和一个念头。这是在刀刃的厚度上硬要照出世界的全景,并冠之以客观、真实、全面和理性。
这样的处境,对受众而言,就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问题,也就是受众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受众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媒体为真正有益的公共事业服务。
传统媒介时代培养出的莫雷这样的社会精英,在社交媒体时代稍有不慎就会粉墨登场。这早已不是什么言论自由层面的问题,而是独立人格的问题。其实越是讨论言论自由,就越陷入社交平台的逻辑陷阱:来吧,自由地看,自由地说,自由地分享,自由地评论,欢迎你加入社交奴隶制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