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砺山河守初心 岁岁年年今胜昔——陕北南泥湾见闻

日期:10-02
南泥湾

原标题:带砺山河守初心岁岁年年今胜昔——陕北南泥湾见闻

新华社西安10月2日电题:带砺山河守初心岁岁年年今胜昔——陕北南泥湾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浩

时令已过秋分,陕北南泥湾的稻田将川道尽染金黄,山林却依旧绿意盎然。这片红色的土地曾涵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如今在冉冉岁月中已添新颜。

望着南泥湾的良田、茂林、花海,年逾古稀的侯秀珍感叹道:“这山山峁峁当真是看着南泥湾一点一点在变好啊。”何止这山河,1958年就和父母逃荒至南泥湾的侯秀珍,也是一镢头一镢头跟随南泥湾发展的轨迹,见证了新中国农村的变迁。

阳光下,一把侯秀珍公公刘宝斋当年开荒时用过的老镢头,将思绪带回70多年前的南泥湾。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人封锁,边区粮食和生活用品匮乏。1941年,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驻防南泥湾,一边扛枪练兵,一边挥锄垦荒。

刘宝斋和战友们初到南泥湾时,这里还是“荒山臭水黑泥潭”,他们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自制锄铲,日夜开荒。经过短短三年时间,战士们将“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还办起了肥皂厂、铁匠铺、小手工作坊,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扬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主动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南泥湾,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对于侯秀珍一家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告别了土窑洞。1982年,艰苦奋斗了一辈子的刘宝斋住进了砖窑。两年后,在临终前,他将讲述南泥湾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媳侯秀珍。

彼时,南泥湾百姓的日子虽较从前有了很大改变,但却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天晴是满眼黄土,一下雨川道就成了‘黄河’。”侯秀珍说,因缺少植被,雨水难以拦蓄,洪水裹着黄土从山上涌入川道,刚栽的秧苗顷刻就被黄泥掩埋。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南泥湾的退耕则是在“父辈开荒我造林”的口号中开始的。侯秀珍和南泥湾的党员干部带头响应国家政策,扛起铁锨和镢头上山种树。

侯秀珍自家十多亩山地全部退耕,她骄傲地说:“过去是为了解决温饱而开荒,现在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栽树,我们和父辈都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不辱各自时期的使命。”

经过20年的坚守,南泥湾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85%以上。“过去环境不好,栽的荷花只见荷叶不见花。”令侯秀珍惊喜的是,如今在南泥湾能到处见着荷花了。

绿水青山正在带来“金山银山”。近年来,南泥湾在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依托越来越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去年南泥湾就吸引了超过百万人次的游客。“荷花繁盛的季节,车多得排队,我的小三轮车都挤不进去。”侯秀珍说。

南泥湾历经沧桑巨变,对侯秀珍而言不变的是坚守初心,就是刘宝斋当年一直挂在嘴边并付诸一生的三个“守住”:守住红色江山,守住人民幸福,守住革命传统。

台积电正式反击格芯专利侵权 晶圆代工将面临首次衰落 揭秘:国庆烟花燃放如何控风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