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日期:10-01
青海草场

原标题: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今天的青海,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七十年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变化,每一个青海人的命运时刻与祖国同频共振。采访中,我们寻访到出生在不同年代的普通干部群众,让他们讲述普通人眼中的新中国、新时代、新青海的发展变化,展现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让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用最真的情感流露,最深的精神触动,才能够让家国情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凝聚更强大的力量,书写大美青海新的篇章。

我和家国共成长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位于德令哈市中控德令哈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站内,聚光集热主操沈玉光正在电脑前紧盯着各项数据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1994年出生的沈玉光已经是一个一岁孩子的父亲了。“有了孩子后,让我成熟了很多,只要一回到家看见孩子天真的笑脸,工作上的事儿再忙再累也都不算什么。”谈及自己的家庭,沈玉光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家住德令哈尕海镇的沈玉光家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的他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着核心管理工种,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这一切,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扶持。

“我们家在农村算条件一般,职校刚毕业时,还担心将来的就业,后来学校帮我们联系了实习单位,在那里锻炼了三年后才来到了中控。”用沈玉光的话说,如果不是德令哈经济发展的这么快,有这么多高新企业在这里建厂投产,他可能毕业后回家就种地了。

如今,沈玉光在德令哈市买了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没有国哪有家,沈玉光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祖国的繁荣稳定,让他从一个“农村娃”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企业技术人员。

的确,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让无数个沈玉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展望未来,沈玉光说:“首先就是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无数个小家汇聚成国家,我们小家过得好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其次就是努力工作,争取为祖国贡献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不论是我们的小家还是国家都能越来越好。”(马振东)

党是太阳暖人心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城西村马福奎的家中,在宽敞的房屋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见证了一个小家,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裕……夫妻俩在厨房里忙碌,而孩子们正在写作业,此情此景展现着一个家庭的温馨。

对于脱贫的马福奎来说,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自食其力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让他对未来充满期盼,脸上也透露出一种自信。

2015年,马福奎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贷了4万元的“530”无息贷款,加上每个人6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购买了6头牦牛。

“我开始因为不懂养殖技术,牛饲养了几个月,却越养越瘦。随后,请兽医来指导后,重视引进种牛、防疫、饲养、销售等环节,逐渐在育肥牛羊领域摸索出经验,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技术。现在,越养越得心应手了,从原来的6头发展到了现在的20头。”

马福奎靠着在市场上出售牛羊肉,一年可以赚4万元,加上低保收入、残疾人补贴、养老金等资金,他于2017年底顺利脱贫。

如今,他还带动村民一起搞养殖跑运输。

马福奎说:“如今,我家依靠驻村工作队的真帮实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了。我想,党的政策这么好,我更要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抓机遇,闯市场,让媳妇、孩子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栾雨嘉)

期待生活越来越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丰收的葡萄。记者罗珺摄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里的七百多个温室大棚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各式各样的水果和蔬菜不断运出,更有不少从西宁专门跑来的顾客,拿着小篮子采摘蔬果,也颇有一番趣味。

其中一个葡萄大棚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已经成熟,紫红色一片。今年56岁的林顺花正弯着腰查看葡萄的长势和修剪枝叶,“今年的葡萄长得好呀!”林顺花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想吃的水果都能自己摘新鲜的了,变化发展真大呀。”

林顺花从1996年开始干农业,2017年退休,之前在平安区农业农村科技局当科技特派员,每天都会钻进各种大棚指导技术。从2002年开始,单位要求职工带领农户种植大棚,林顺花便承接了20个大棚,从此过上了“大棚生活”。

“那时候的大棚墙体薄,盖的草帘子还得人工拉,空间又小又低,温度上不去,夏天就种一茬菜,冬天也只能种抗寒的油菜和粗菜,如果有霜冻连收成都没有,一个棚每年最多才有三千元的收入。”林顺花回忆。

短短几年间,大棚也在发生着变化,厚实的墙体,新型材料的保温棉被,全机械式控制。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棚里引进了多个品种的水果和蔬菜,青海的一年四季也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供应了,人们吃的种类繁多,也健康了许多。

“那时候能吃上新鲜的蔬果是想都想不到的。”林顺花感慨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70年,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也期盼着大棚里的葡萄产量丰硕,期盼着老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罗珺)

文迦牧场上的笑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文迦牧场。记者丁玉梅摄

从去年夏天开始,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海峰村克图社牧民原本一成不变的放牧生活有了新的变化,这种改变要从村里的一位大学生说起。

充满朝气的力杰,今年虽然只有25岁,脸上显得有点稚气,可他做的事一点也“不简单”。克图社离青海湖较近,对从小拉马给游客拍照挣学费的力杰来说,靠着这片美丽的“金土地”,吃“旅游饭”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2017年力杰从四川大学毕业,带着十几个同学,带着发展家乡民俗旅游文化的设想踏上了故土,开始开辟新的人生之路。

去年,力杰和他的同学们,成立了以藏族游牧文化为主的旅游公司——文迦牧场。来到文迦牧场,大小不一的蒙古包坐落在草原上,这些蒙古包如吊楼般,底下是悬空的。说起这样做的目的,力杰解释道:“我们这里离沙区较近,为了防止草场继续退化,我们将帐篷与地面留出了十几厘米的距离,冬季牛羊可以继续享用这些草。”

文迦牧场有马匹、草原兔的放牧场,还有湖景帐篷别墅和星空酒店,牧场的这片草原是力杰从牧民手里,以每亩300元左右的价格租来的,当地牧民可以租给力杰的不仅仅只有草场,马匹、摩托车等都可以出租给力杰。

村民甘本才让将自己的草场和马出租后,又在文迦牧场开了一家小商店,他的妻子是牧场客房部的保洁员,每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夫妻两个放下牧鞭后,靠着文迦牧场,日子过得一天一个样。

今年依托文迦牧场,克图社的30户牧民户均增收一万多元。“我们处在好时代,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明年牧场会从3月份运营,一直持续到11月,到时候我们会带动更多的人增收。”力杰充满信心地说。(丁玉梅)

好时代哺育我成就人生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格桑嘉措正在讲授唐卡绘画技艺。记者公保安加摄

作为生长在唐卡艺术之乡热贡地区的一名画师,格桑嘉措几乎见证了热贡艺术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出狭长的隆务峡,走向世界的全过程。由此,他在承接画作订单和举办画展中获得了很多次走出去的机遇,如今他靠着唐卡绘画技艺和多年的扶弱济困,在热贡地区的年轻画师中已小有名气。

今年6月初,“格桑热贡艺术传播中心爱心公益”第33站在隆务老街开启,格桑嘉措雇了辆小型货车,满载爱心物资,揣着爱心红包走进了居住在这里的贫困家庭。从2013年至今的6年里,他在公益路上曾走进过83户贫困户,29所学校,公益金达到523000元。

“这钱在你们同仁县城至少可以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楼房吧!”面对记者半开玩笑的话语,格桑嘉措只是一笑置之。在随后的聊天中,格桑嘉措轻描淡写地说道:“这也算是我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吧!我曾经也在生活上也遇到过很多困难。”

回想1993年,这个懵懂的少年第一次拿起画笔之时,为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草稿纸、一支画笔或一点颜料,他也曾欢呼雀跃,乐不可支,“别说那时候没钱,就算有钱,也很难买到成套的颜料。”格桑嘉措回忆道。

曾经,格桑嘉措精心绘制的画作鲜有人问津。面对生活的窘困,这对当时的格桑嘉措似乎是莫大的讽刺和打击。

十年寒窗,苦练出师。“这些年,有了大的变化,不用你出门,坐在家里作画,收藏唐卡的人就会找上门来。当然,这离不开政府多年的引导扶持。”格桑嘉措说,“是这个好时代哺育成就了我的人生。为此,我将尽我所能,回馈社会,回馈家乡,回馈家乡的热贡艺术。”

为祖国守好绿水青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郭成财在进行抽样检测。记者陈曦摄

在现场进行观测、采集水样、将样本放入器皿等待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9月26日,在位于西宁市湟中县的小南川河老幼堡桥旁,郭成财忙碌着手头的工作。

“湟水河是西宁市最主要的河流之一,湟中县内的水系基本都汇入湟水河,这是其中的小南川河入湟口断面,我们要在上游就做好监测工作,保障下游河水质量安全。”作为湟中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副站长、环境工程高级工程师,郭成财比外人更加明白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

郭成财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湟中县从事环境保护监测工作,19年来他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变成了站里的总技术负责人,也目睹了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环保事业在这十多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的时候我们站上刚刚拿到环保监测资质,那时候只能做33项检测项目,对水、大气、土壤等的检测数据都很片面,不能准确地评价污染质量,但现在已经能够做92项检测项目,基本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所监测物的污染程度。”郭成财说道。

检测技术的进步让郭成财工作起来更加便利,但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让他对环保事业充满了信心。

“现在大家都把环保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基本我们辖区的每个企业都有很专业的安全环保部门。不仅如此,环保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觉得更绿的山、更清的水就是我们这些环保人能送给共和国最好的生日礼物。”郭成财说。

三尺讲台显寸心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多媒体教学。记者王湘琳摄

1998年7月的一天,从青海省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才让德吉走出学校大门,买了一张去往果洛的汽车票,此时她的脑海里浮现出她母亲描述的一幅场景:在冰天雪地的班玛寄校,一群可爱的学生围坐在火炉旁,读书声伴着窗外的风声飘荡在草原上,孩子们通红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渴望,希望支教的老师能再留一个学期,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啊。

才让德吉的母亲退休以前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一个乡村寄宿学校的老师,她觉得应该为父母曾经奉献的草原做点什么,颠簸了一天一夜,在凛冽的寒风中,她来到了从未涉足过的果洛草原,眼前低矮的平房,一条街道横贯南北,行人寥寥无几。

果洛州教育局把才让德吉分配到州藏文中学,当时学校没有暖气,没有食堂,火炉的燃料是在山上捡的牛粪,教师非常紧缺,她一个人每周要带二十五节课。

才让德吉这一干就是十四年。直到2014年她被任命为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的校长。

“当时新学校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陈旧,教学环境不尽人意。”才让德吉说。

一路走来,才让德吉见证了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配备齐全,黑板是无尘的白板,班班通了教学平台,ppt教学软件广泛使用,学生的学杂费和课本费免收,家长不再为孩子上不起学而发愁。

“现在的学校变化太大了,不管是从学校建设的‘颜值’上,还是从教育综合改革的‘内涵’上。我相信教育的发展将最终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才让德吉说。

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让德吉从教二十载,对果洛教育事业的热爱,她矢志不渝!

环保使者热爱源头环保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才仁曲杰和他的环保协会成员们。记者陆广涛摄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成立,国家对生态尤为重视,在玉树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保护生态环境已变得义不容辞。

才仁曲杰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一名普通牧民,从最初捡拾垃圾、清理河边的废物等小事做起,对保护环境做着许多力所能及的事,到如今组织了保护环境协会。出生在三江源头的他对环境保护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靠这片土地吃饭,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过去因为不重视我们吃过亏,我心里也害怕过,但现在不晚,尽我所能,就得很好的保护起来。”才仁曲杰说。

而通过协会的成立,也迎来了许多群众的积极参与,他们中有老人有小孩,这让才仁曲杰感到欣慰,看着河道垃圾被一点一点捡拾清理,变得干净舒适,这让才仁曲杰越干越有劲。

在日常生活中,才仁曲杰意识到当地居民对传播保护环境相关知识很薄弱,他开始自己学习,做好功课后,为大家讲解三江源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调动大家有意识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如今,才仁曲杰与他的保护环境协会越发的有干劲、有计划。他们还统一了自己的服装,并将协会的名字印在衣服显眼位置上,一目了然。环保人员也由最初的15个发展到现在的60个。

“我们经常坐下来谈谈自己对未来环境的看法和存在的不足,动员身边的老人小孩、家人和牧民,一同参与进来。现在协会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协会成员索南曲文说。

对于才仁曲杰来说,引领更多的人投入到环保的事业当中是一种荣幸,也是一份责任。他靠着一腔热血和对家乡的热爱,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贵州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引起热烈关注 贵州: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共祝祖国生日快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