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场牵扯5亿人的运动,如何改变了你我的命运?[中国为什么行之十二]
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1949年,大约80%的中国人是文盲。随后一场牵扯近5亿人的运动,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如今,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超100%。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行?这场运动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人在美国某社交网站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凭什么中国的发展速度能如此之快?
有一个网友的答案获赞颇高,一起来看看↓↓
他给出了一组图。
他认为图里展示的,正是中国为之奋斗的东西——全民扫盲运动。
吃了没文化的亏
故事从一封密信讲起。
194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个村长收到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密信。
他二话没说,拔腿就出了家门。黑灯瞎火的你说他出门干吗呢?原来这个村长不识字,他得找一个识字的帮他看看这封信。
可那个时候识字的人太少,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号称是“秀才”的村民。
“秀才”拿过来信看了看,轻松地告诉村长,没啥事。
后来,村长才知道,这封信是让他抓一个犯罪嫌疑人。这个犯罪嫌疑人不是别人,正是“秀才”。大家想嘛,“秀才”这时候早连夜跑了。
今天,这些历史听起来像段子,在当时这可是扎心的真事。
如今大学生村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如果不是本科毕业,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92万人参考,录取比例63:1。可是回望70年前,全国一共5.5亿人,至少80%是文盲,农村比例就更高了。
别说村长,乡长不认识字的也正常,村支书跑到四五里外的萝卜地请人念信都是常事。
更可怕的是,除了农民,工人和战士的识字率也不高。战士不识字,武器装备说明书看不懂;工人不识字,没法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无从谈起。
所以说文盲率太高,成了新中国发展的拦路虎。
这个时候中国的近邻日本,本来已经被打成了烂摊子,经济恢复速度却嗖嗖地快。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识字率高,教育基础搞得好。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政府就痛下决心,扫盲!一场牵扯将近5亿人的扫盲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大幕。
“遗传性”记不住单词
半辈子不识字有一天开始学习,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咱的太爷爷和太奶奶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准备头悬梁、锥刺股。大家定下小目标,“饭不吃、觉不睡,要把汉字来学会。”
这个场景是不是挺熟悉?这表决心的样子跟备考四六级和考研的你,是不是挺像?
你背单词,背着背着就忘了,对吧?还别说,真找到根了!太爷爷太奶奶那会儿就这样了,背3个字忘2个字,背5个字忘3个字,背完10个字前面全都忘光。
时代更迭,有时候会惊人的相似,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自己背不会单词可能是遗传了他们的基因。
遗传了忘单词的基因不怕,怕的是,很多人没有学会太爷爷、太奶奶敢于死磕的精神。
那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干劲儿,足以让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深感自愧不如。这也是为何你花几万元报班补习还过不了四六级,而太爷爷太奶奶一分钱不掏就能扫盲的主要原因(没有之一)。
山东省茌平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娘子马上要出嫁,花轿都到了门口。等着,就不出门。红包没给够?当然不是!她说要学习。新娘称要再学会15个字以后才上花轿。外面嘀嘀啦啦嘀嘀啦啦,喇叭唢呐吹个不停,里边新娘子不慌不忙认真学习。
什么精神,如果是这样考研能考不上吗?
李大虎又学会20个字,跟他PK
当时的扫盲班,有很多人第一次拿铅笔,手抖得厉害,没拿过!写字时太用力,咔嚓一下就把铅笔头给折断了。在部队里也差不多,摸枪杆子摸惯了,再摸笔杆子很难习惯。
这时候就得有人想招了。一个名叫祁建华的战士,是西南军区的一名文化教员,他在向大西南进军途中发明了“速成识字法”。
他的教学办法很有意思,那就是在战士们的背包上用大字写上注音符号。这样行军中的战士就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你跟着前面的走,看前面人的背包,就学习了。
大家注意看战士们背包上的这个符号是什么样的?你认得吗?这可不是什么别的语言,而是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的注音字母。
如果你不信回家搜一下自己家新华字典看看,咱们小时候学的拼音旁边标注的就是这些符号。
简单的注音符号加上高效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战士们的脱盲速度。当时,一万多名战士参加了“速成识字法”学习测试,平均只要15天就能识字1500个。
1951年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速成识字法”开始推广。如果那时候有朋友圈,画风一定是这样:
今天是我识字打卡的第32天,快点来点赞吧!你的好友李大虎,又学会了20个字,跟他PK。
1952年8月2日,新华社记者在北京拍下了这张照片↓↓
一场军队的运动会,运动员们不跑步居然奋笔疾书写字?
是的!赛跑打发令枪,啪!一枪打响之后,箭在弦上,却不能起跑,要先写字。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字写完,谁就先跑。当时的“刘翔”一定不是跨栏跨得最快的,而是识字最多的。
而且不光是赛场上,田间地头、街道厂矿、部队边疆,书不离手,全民都是在恶补文化。
扫盲运动就这样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为何中国扫盲运动能成功
这几年,相信你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位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突发脑溢血住了院。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横批——请个家教!”
在50年代,完全是另外一幅画面。刚上学的六七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要教大辈子都不识字的父母写字。反过来了!
出现这样的倒置的状况,确实是新社会在还旧社会欠下的债。
有些小孩比较厉害,能教一个村子的人写字,他们被称为“小先生”。“小先生”的这个设想是著名的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而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实现。
六七十年代非洲也有过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但其成就和效果远远不如中国,这是为何?
答案就藏在下面这张图里↓↓
这幅画名叫《考考妈妈》,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是1953年“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上的作品。
画中的农村妇女盘腿儿坐在炕上,一边给怀中的孩子喂奶,一边学识字,而她的老师恰恰是家里刚读书不久戴上红领巾的女儿。这就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妇女形象。
你可能问,母亲、女儿,扫盲的画为何会格外地关注女性呢?很多人不知道,女性对于中国扫盲运动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么说有科学依据吗?有!
今天的妈妈们本科、硕士、博士,辅导个小学生作业还那么费劲,更别提文盲妈妈,对不对。系统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并非易事,挑战是非常非常大的。
妈妈才是跟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妇女是否受过教育,其接关系到下一代的观念和想法。
或者说,“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一直在路上
如今,扫盲似乎是个比较遥远的话题,我们更多地在谈教育。
最近40年,中国教育快速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8年,中国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1万余所,在校生近1.5亿,接近美国总人口的一半。
教育在中国有多重要?在中国,教育被认为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1986年通过的专门法律规定,必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008年3月13日,甘肃省临泽县第一小学学生放学回家。当年秋季,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我国形成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惠制。(新华社图)
2018年9月21日,广西百色,平果县希望小学的学生展示新书包。(视觉中国图)
中国人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在新世纪以来快速增长。
2001年,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用的时间,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法国的六分之一。
中国是如何建设学校的?仅仅最近10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面积就增加了40%以上,中国的学校也在配备越来越多的设施。
除了政府,社会各界都对教育格外关注。为学校和失学儿童捐款,在中国社会是一种评价很高的公益行为。中国小学阶段师资配比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8年6月20日,拉萨,搬迁安置点新建的幼儿园,当地荣玛乡的孩子们可就近读书。(视觉中国图)
2018年4月23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新城实验小学,学生们在校园图书馆读书。(视觉中国图)
2013年6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幼儿园内,老师把小朋友们利用废旧瓶罐制作的装饰品挂在操场上。(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如何让农村贫困儿童都能上学?2018年中国仍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即使不需要缴纳学费,让孩子上学对于他们也是一项负担。在中国,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的待遇是:
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国政府也对贫困家庭推行“一家一案,一生一案”,每个家庭、每个适龄儿童都有专门记录。一旦辍学或可能辍学,社区和乡村的官员要调动各种资源,保证这些孩子不会离开学校。这个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
贫困地区的每个村庄都要修建免费幼儿园,不仅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更使人们及早看到教育的重要性。政府也为农村儿童提供营养补助,减少家庭开支。
2017年11月1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在吃营养餐。该县共有5.6万名学生享受免费营养餐。(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2011年11月9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中心小学,一名学生在吃免费午餐。(新华社记者谭凯兴摄)
在中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14个地区,对所有乡村教师提供生活补助。现在,有超过80%的乡村教师愿意继续留在乡村。
2018年5月18日,教师拉姆次仁在给听障班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2016年5月23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教室复习功课。(视觉中国图)
中国人经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让每个孩子都上学,并且让更多人从高中、大学毕业,是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来源:中国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