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江苏人的生活水平放在世界版图上位居什么名次?江苏省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按世界银行标准衡量,当下,江苏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按照联合国标准判断,恩格尔数据显示,目前江苏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富裕水平。
数据与感受相互佐证。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江苏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7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谱写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乐业增收,让高质量生活底气更足
镇江市离休高级工程师叶滋茎,1949年参加工作后就开始记录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他保存的45本家庭账本原件前几年由中国统计资料馆永久珍藏。从叶家的账本看,1966年全家当年负债76.87元,并且持续多年入不敷出;改革开放后,1981年叶家开始“扭亏为盈”,1990年家庭存款突破万元,2000年超过10万元……
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测算,2018年江苏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97.6%,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非常接近实现目标。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096元,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200元和208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07∶1缩小到2018年的2.264∶1,是全国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致富之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就业总量不断增加、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统计显示,1978年至2018年,全省从业人数由2777.72万人激增到4750.9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构成由69.7:19.6:10.7调整为16.1:42.8:41.1,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过75%。创业主体蓬勃发展,2018年末全省登记个体工商户590.1万户、私营企业286.79万户,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增长点。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统包统配’,也就是国家根据计划和需要统一安排就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介绍,改革开放后,江苏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主体性越来越强,选择面越来越宽。2012年以来,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1/10,2018年更是创153万人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2%以内,比全国同期水平低0.6-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民工潮初显并逐渐成势。如今,正在振兴的江苏农村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善金毕业后放弃大城市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回到南京市六合区农村养起了鸽子,并吸引了10多名年轻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学生老板。
普惠公平,让高质量生活内涵更丰
9月开学前,家住南京市建邺区金隅紫金府小区的家长韩丽曾担忧,家门口新开公办园师资怎么样?装修是否环保?教育水平又如何?但在孩子入学后,她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这所公办园所有家具都是实木的,老师很负责,我们很满意。”
江苏教育发展总体正处于从世界中上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历史新方位。要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江苏尤其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我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抓住内涵建设提升保教质量,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改革发展。”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去年底,我省在园幼儿255.58万名,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8%,全省共有幼儿园7222所,其中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到77%,89%的幼儿就学于省、市优质幼儿园,全省基本建立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左右。
网上预约挂号、手机缴费、手机收看检验报告、自助打印CT片子……已成为医院常规。这70年,是全省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70年。
省医疗保障局局长周英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医保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劳保、公费医疗以及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制度,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全民医保制度,并正在向新时代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迈进。
江苏是医疗保障改革的发源地。1999年,在总结镇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了职工医保制度。2007年,江苏率先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制度。2016年,江苏率先整合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两种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经过二十多年医保改革,江苏已初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各类人群、制度架构基本健全、待遇水平稳步增长的医疗保障体系。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810.08万人,参保率达9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组织55家三级公立医院开展高值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支架中选品种平均降幅51.01%,起搏器中选企业涉及品种平均降幅15.86%……进入新时代,新组建的江苏省医保局承担起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要任务,着力提高制度公平性,无疑,这将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保障兜底,筑牢高质量生活的根基
年初,60岁的施正公从苏州一家电动工具公司退休,回到老家太湖边的东山镇养老。“本世纪初开始,苏州的单位就不分户口,给所有职工缴纳了城镇养老保险,现在我的退休待遇和城里人没有差别。”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新中国成立70年,是我省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全民的70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率先探索以劳动合同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固定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主要模式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世纪90年代起,我省逐步统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9年8月末,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308.43万人,离退休人数800.91万人。
2009年江苏全面开展新农保试点。2010年底、2011年底,我省新农保和城镇居保分别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适龄居民参保和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基本全覆盖”。2013年,我省整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公平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9年8月末,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219.97万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人数1080.72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为目标,持续推动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我省每年按10%左右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6年起,根据国务院部署,统筹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逐步统一调整办法,率先建成省级集中的覆盖1亿人基础信息、8610万人参保信息的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促进职工和城乡居民全面持续参保。
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江苏始终没有忘记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重残重病“单人保”政策全面推开,救助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群众遇急难可“急诊救助”……按需精准供给,关照迫切需求,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孤有所依、残有所助,多年来,江苏为全国的基本民生保障发展贡献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省强力织密兜底保障网,服务脱贫攻坚富民增收大局,建立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补充,上下协调配套、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
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是江苏基本民生保障的最大亮点。率先颁布《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以法治方式确立完整清晰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率先在全省面上推开“救急难”,并首创以临时救助制度为枢纽、构建“临时救助+”的“救急难”新模式;率先制定出台全国唯一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以保障城乡困难群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待遇公平。
在低保标准上,江苏首开先河,建立保障标准与居民收入同步调整、补差水平与保障标准同步提高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脱贫攻坚上,早于全国8年开创救助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双轮驱动、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兜底扶贫模式。近几年,我省每年投入低保资金达45亿元,兜住了全省87.4万城乡低保对象、20.7万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