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力量!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产业革命,看贵州如何演绎一场跨时代的思想变

日期:09-28
贵州

原标题:改革的力量!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产业革命,看贵州如何演绎一场跨时代的思想变

1949年,贵州农业总产值为9.1亿元,2018年,全省农林牧副渔增加值2276.74亿元,增长250倍;2018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比194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3元增长201倍;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

7月5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布的一组数据,交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喜人“成绩单”。

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经验、“三变”改、农村产业革命……一场场以“三农”为中心的改革,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贡献了“贵州智慧”。

唤醒沉睡的土地

8月27日,时值正午,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石板井村的顶云经验纪念园游客络绎不绝,高耸的“顶云经验”纪念碑正前,镌刻着当年推动“定产到组”5位老人的画像。

“现在已有2个人不在人世了。”指着画像,83岁高龄的陈高忠略显感伤。忆及40年前那段燃情岁月,作为当年探索“顶云经验”的发起者与亲历者,老人表示“当时只是想让村民填饱肚子。”

1977年春,生产队长陈高忠带领生产队6个“思想活跃分子”,以“按手印”的方式,率先在顶云乡陶家寨实行“定产到组”“包干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破冰引领农村改革开先河。

1978年初,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定产到户,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成为全国实行农村改革最早的典型之一。1980年7月贵州省委出台《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行“双包到户”的改革,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委文件全面推行“双包到户”。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步涛说,到1981年底,全省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队达到98.1%。1979年至1981年,贵州省连续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从1978年的109.3元增加到1981年的209.87元。

“顶云经验”成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声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的土地,并在探索“顶云经验”的艰难曲折过程中,凝结成“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顶云精神”。不同时代赋予了“顶云经验”不同的内容,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贵州不断总结好、提炼好、推广好“顶云经验”,为全省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探索改革的样本

今年5月,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乡村振兴系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征收、宅基地“三块地”改革)研讨会上,湄潭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验被作为研讨主题。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基础上,2015年,全国人大授权33个试点地区进行为期三年的“三块地”改革(2018年底将改革期限延长至2019年底)。4年的改革探索中,湄潭对标改革目标,围绕“产权主体、方式流程、规则交易、收益分配”和“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在明确产权、明确方式、明确规则、明确比例和统一征地目录、统一征地程序、统一征地标准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确保农民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农民拥有的合法收益权不变,农民对土地的承包关系不变,探索形成的“四明四定”“三统三不”的做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在土地改革中作出的贡献远不仅于此。

1983年,贵州经过认真分析研判,顺应农民意愿,有序推进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明确10个县(市)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抓住中共中央印发《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中发〔1987〕5号)文件机遇,经过大胆实践,湄潭县“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改革试点,被纳入省人大颁布的法规,被中央以〔1993〕11号文件加以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00年,湄潭县实施的“均衡减负,户户减负”的改革经验,再被国家所采纳。

改革的力量!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产业革命,看贵州如何演绎一场跨时代的思想变

关岭自治县关索镇供港澳蔬菜基地建立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农户的种植利益。图为关岭供港澳蔬菜基地。(陈志浩 摄)

同样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市开展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内容的农村改革试验,通过开发扶贫推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闯出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提供样本,成为“贵州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

激活发展的动力

迈步新时代,改革再深入。作为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六盘水将“三变”改革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推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迅速在贵州各地推广。目前,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7241个;参与经营主体12141个,整合各级财政资金66.83亿元投入试点村,实现农民变股东518.4万人,人均增收629.3元。2017至2019年,“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2018年,贵州着力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变革,“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深入人心。全省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用好“五步工作法”,全面推行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贵州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动农业12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各地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发展方式正从传统低效分散方式向现代高效集约方式转变,从单一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具有山地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充分培育、引导和运用好农民群众主人翁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坚定改革开放,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步涛看来,贵州农业农村经济70年发展改革的实践证明,贵州干部群众敢为人先,推动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是关键因素。(记者 孙蕙)

贵阳打造人才安居工程:求职学子可享一周免费住宿 开云集团进一步剥离PUMA股权,市场反应平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