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毛主席事迹深深影响的她,回国后代表上海参加第一届全运会|上海老归侨③
摘要:一有时间,我们就会翻看关于共产党的书籍,也了解了许多毛主席的光辉事迹。
我叫李云华,1935年,我出生在马来西亚。父亲年轻时迫于生计,独自到马来西亚闯荡。我很敬佩父亲,他的勤劳和聪慧支撑起了整个家。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他非常重视教育,是他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们兄弟姐妹的人生,让我们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父亲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兄弟姐妹们能考上大学。在我幼小的心里,也早就埋下寻找梦想的种子。
在马来西亚时,我们读的是华侨学校,可以接触到大量与祖国相关的信息。一有时间,我们就会翻看关于共产党的书籍,也了解了许多毛主席的光辉事迹。我们这些进步青年被深深地影响着,常常在心中涌动对伟大祖国的赞歌。我们迫切想要早点回到祖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2年,当我和大姐决定要回国时,母亲对我们姐妹俩万般不舍,但父亲却是全力支持的。当年,从马来西亚回国的交通非常不便,需要先从马来西亚坐船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一个星期后才有前往香港九龙的船。经过一个星期的漫长等待后,我们又在船上漂泊了七天七夜,才最终抵达九龙。接着,我们又从九龙进入深圳,再从深圳前往广州,最后终于抵达目的地首都北京。到达北京后,我们所有人都被安排在华侨补习学校学习。在补习学校学习期间,我们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很多照顾。所有人都待我们很友善,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全部减免。
1953年,我被分配到上海,来到上海中学读书。1956年,从上海中学毕业的我,由于体育素质较强,被保送到上海体育学院田径系,主攻长跑和中跑。与此同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1953年李云华在上海中学前留影
在上海体院,我度过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那时,每天除了早操,还有密集的训练,但我丝毫感觉不到辛苦,总感觉全身上下有用不完的劲儿。四年大学时光里,我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类比赛。体育带给我荣誉,也让我终生受益。
从1958年开始,我调进上海队,开始了长期的高强度训练,每天不仅要跑一万米,还要进行大量的变速跑。与现在运动员数量庞大的中国田径队不同,当时的上海队中,中跑只有两个人,除了我以外,另一个来自复旦。就这样,我们俩肩负起了上海田径队中跑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5月,我参加上海市第二届运动会女子组800米的比赛,获得第一名,并打破当时的上海市女子800米的纪录。
李云华(左)参加上海第二届运动会女子800米比赛,打破当时的上海市纪录
同年9月份,我代表上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场。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非常亲切。因为上海队站在队伍中间,排球队的很多队员都有幸与毛主席握手。开幕式的几个小时里,我们所有人都沉浸在激动和兴奋之中。
在随后的举行的比赛中,我以1分1秒零3的成绩,获得了女子组400米第六名。现在,这些获奖证书都被我捐赠给了上海体育学院博物馆。
1959年9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400米前8名运动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李云华)
1959年,李云华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获得的奖状
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上海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同志还接见了上海代表团,让我们倍感荣幸。时光荏苒,那段宝贵的经历已经过去整整60年,但每当说起参加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的经历,我心中依旧忍不住泛起自豪与骄傲。
参加完比赛后,刚好赶上十一,那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我们一行人在天安门前参加国庆游行。十月的北京,天气昼夜温差已经很大,晚上气温非常低,但我们的热情却似火般燃烧。即便我们凌晨一点钟就需要起床准备,但我们却丝毫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这些都是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宝贵经历。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陪着她经历伟大的时刻,这是我毕生的荣幸。
将近3年时间的在田径场上的奋斗,我收获了成绩,但我的人生却站在了岔路口——是选择继续做运动员,还是回学校读书?一番考量之后,我决定重回校园。
1960年,我顺利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留校在田径系教书。在体院任教4年后,我又前往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体育。工作期间,我务实认真,被评为轻工业局侨务先进工作者、轻专三八妇女先进工作者、校先进工会积极分子,
1991年,从教师岗位退休的我,回到马来西亚探望兄弟姐妹。当时,马来西亚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连电风扇都很少见。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而出国探亲让我更明显地意识到国家的飞速发展。我在马来西亚的家人们,也都纷纷羡慕当时我回到了祖国。
(文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感谢卢溪悦、陈姝)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