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京津冀近年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有区域性污染

日期:09-23
京津冀

原标题:专家:京津冀近年9月中下旬至10月初都有区域性污染

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从9月25日起出现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从9月25日起出现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据悉,这是入秋后京津冀区域首次大范围空气污染过程。

生态环境部已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将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大范围的区域应急联动。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这个时期发生大范围、长时间污染过程并不偶然,近年来观测数据表明,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每年都会发生区域性污染过程。

工业和机动车排放对PM2.5贡献显著

他举例,2015年10月2日-10月7日的重污染过程,区域内11个城市出现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北京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293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2016年9月22日–10月4日,先后发生两次污染过程,在长达13天时间里平均仅有两天达到优良水平。2017年9月21日-10月8日,区域先后发生3次污染过程。

张远航介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排放强度大、远超环境承载力是导致区域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放一次PM2.5、SO2、NOx、VOCs、NH3等污染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左右,大大超出区域环境容量。其中,唐山、石家庄、天津、邯郸、郑州等城市的排放量居“2+26”城市前列。

近几年“十一”前后出现的污染过程中,硝酸盐是PM2.5的首要成分,占比超过30%,硫酸盐占比也较高,表明工业和机动车排放对PM2.5贡献显著。

不利气象条件是污染的重要外因

张远航分析,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发生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节转换时期,冷暖气流交替,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对区域内多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当近地面风速小于2m/s、存在近地面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物快速累积;特别是相对湿度高于60%时,气态污染物向颗粒物的二次转化显著加快。同时,受大气环流影响,区域内污染物输送对各地空气质量影响较大。例如,9月22日上午,北京市出现了轻度污染过程,期间PM2.5、SO2和CO浓度及硝酸盐含量快速上升,燕山山前传输通道的贡献明显。

根据最新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结果,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不利气象条件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是区域受均压场和低压区控制,出现大范围静稳天气;在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背景下,近地面受偏南弱风主导,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沿线城市累积并由南向北传输。此外,北京及周边夜间相对湿度超过60%,个别时段可能超过80%甚至接近饱和,推动NOx、SO2等气态污染物向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快速转化并吸湿增长,推高PM2.5浓度。

为减缓本次污染过程影响,专家建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尽早启动应急响应,实施大范围应急联动。考虑到近期污染过程呈现硝酸盐主导的特征,建议重点加强NOx减排,特别是强化工业源、重型柴油车监管,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认为,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累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双向反馈作用。当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导致或加剧逆温、增大近地面相对湿度,边界层高度进一步下降,气象条件进一步转差;更为不利的气象条件还会促进污染物累积,导致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能见度进一步下降。

新京报记者邓琦

责任编辑:王亚南

上海黄浦江浦东侧沪东船厂26日新船出坞 航旅纵横开虚拟形象“顺带”开启私信 律师:打擦边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