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件事,习近平说是中国“发展的本钱”
来源:国是直通车
实体经济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实体经济为何这么重要?
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2018年,习近平在广东视察时说,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
中新社发张国荣摄来自中新网
从国内看,做强实体经济,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无论是为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现代化装备,还是生产优质消费品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都离不开实体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不无“脱实向虚”隐忧。据官方数据,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已从2006年的47.6%下降至2018年的40.7%,其中工业比重从42%下降至33.9%,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41.8%提高到52.2%。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称,虽然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提高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中国工业比重下降既有一般规律的作用,也有经济“脱实向虚”的不利影响。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将制造业比重稳定在合理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也表示,如果资本、劳动力、人才都流向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致使实体经济内部供需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发展失衡,将侵蚀整个中国经济的根基。
对此,习近平已多次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
中国此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也是在逆全球化升温、国际形势趋于复杂情况下,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多次表示,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从国际层面看,做强实体经济,是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体经济是大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如赵昌文所言,长期以来中国的优势就在于立足实体经济,培育了最完整的产业链,使低要素成本和产业配套能力相结合,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忽视实体经济,竞争力就会大受影响。
当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都在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竞相通过减税等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工业化步伐,力图打造新的“世界工厂”。这种双重挤压,正成为“中国制造”必须直面的新挑战。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称,制造业正成为当前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中国虽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关键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此情况下,中国需要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9月20日,在致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说,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发展实体经济,中国准备这么干
如何做强实体经济?梳理习近平的历次讲话,至少可发现四个关键词。
一是“创新”。
2018年9月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指出,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此次在河南考察时,他进一步表示,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例如,华为坚持将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环节,2018年这一比例接近15%。截至2018年底,华为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805项,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海尔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家庭操作系统等领域已创造出超百项原创科技;铁建重工“轨道交通盾构机智能制造新模式”一个项目就申请了10项专利。
二是“扎实”。
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强调,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在河南考察时他重申,“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扎扎实实”首先体现在夯实产业基础。8月底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在重要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及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都存在短板情况下,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实现工业基础再造是非常关键的。”黄群慧说。
踏实做好主业也是“扎扎实实”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曾指出,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
三是“自主”。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
屈贤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走的是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的道路,这对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今,随着中国在5G、输变电等部分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加之外部环境变化,国际形势趋于复杂,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不过,自力更生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习近平曾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实际上,从不断放宽制造业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到鼓励外企在华设立全球研发机构,中国制造业开放一直在拓展、深化,今后开放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黄群慧称,自力更生和开放合作其实是不可偏废、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必须也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四是“清障”。
清障,即用改革的办法为实体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去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提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时称,要破除无效供给,降低运营成本。
业内人士称,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当前,成本高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
实体经济“迎春”可期
面对做强实体经济这一“动员令”,各部委、各地区纷纷响应,公布时间表,拿出任务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工信部日前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到2022年实现制造业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并提出下一阶段将重点提升4类制造业产业,包括提高原材料工业供给质量;增强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促进消费品工业提质升级;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迈向中高端。
为给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持,央行今年以来综合运用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截至目前,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已经按月公布了两次LPR。新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这将促使贷款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称,符合条件的部分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可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地方政府也竞相出台扶持政策,推出不少创新性举措。
在东部地区,苏州高新区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力图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福建建立起工业互联网资源库,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
中西部地区在奋起直追。例如,江西今年启动了“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打造2个万亿级、6个五千亿级、N个千亿级产业,聚焦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
湖北发布了《“一芯两带三区”布局产业地图》,提出要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重庆计划今年建成和认定100个数字化车间和10个智能工厂,推动5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100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贵州运用大数据优势,对传统产业进行融合改造,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做“加法”,为发展新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外,还有一些地区做起了“减法”,在减轻企业办事成本上下功夫。
例如,杭州日前决定将100名机关干部派驻到阿里巴巴、吉利控股等100家重点企业,作为“政府事务代表”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政府事务,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有理由相信,在新形势下,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将成为新风尚,而在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之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