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走进中小学做科普,他们都讲了啥?

日期:09-20
学生们中关村

原标题:科学家走进中小学做科普,他们都讲了啥?

9月至10月,中国科学院各领域专家、平均年龄为68岁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走进学校,为中小学生带来科普报告。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同学们要开地理课了!今天我用植被作为入门,给大家讲讲如何学好地理课。”近日,78岁的森林生态学家赵士洞来到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为初一学生带来讲座《中国植被的类型、分布及保育》,同时也拉开了“科学,您好”科学课堂的序幕。

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获悉,“科学,您好”科学课堂是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而举办的公益活动。9月至10月,中国科学院各领域专家、平均年龄为68岁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走进学校,为中小学生带来科普报告,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电子信息等多学科领域,通过通俗、有趣的科学内容,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培养青少年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活动计划在北京、南京、成都、内蒙古库伦旗等地同时开展,惠及16所中小学校,不仅为一线城市的学生带来科教知识,更依靠中科院科普资源优势,助力科教帮扶工作。

学生对天文学热情高教授课后“开小灶”

外星人是否到访过地球?我们要不要和他们打交道?在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带来的讲座《寻找另外一个地球和外星人》,解答了这些疑问。

天文学绝对是科普中的热门学科,当天的课堂座无虚席,学生们聚精会神,在科学家的带领下探寻宇宙奥妙。随着何香涛放出数张UFO不明飞行物的照片,小学生们的“哇”声此起彼伏。大家兴致很高,经常你一言我一语就教授讲授的知识探讨起来。

“我看大家热情很高,再多讲一些吧。”一个小时的讲座很快就结束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何香涛又开起“小灶”,分享了半人马座比邻星和质子火箭的知识。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学生们也很踊跃,提出了很多“脑洞大开”的问题。尽管整堂课何香涛的声音数次被孩子们的探讨声“淹没”,但他表示,小孩子活跃其实是好事儿,他们讨论说明正在思考,有很强的求知欲。

“让科学家来给小学生讲课,这种方式很新颖,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由于场地面积的原因,今天只来了四个班级的同学,我们打算下周播放演讲录像,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科学家授课的魅力。”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天文老师陈京说,学校本身有天文校本课程,但何教授的授课资源更丰富,PPT中有一些精挑细选的图片和视频是用专业仪器拍摄的,在网上没有见过。“我全程听了讲座,他授课的角度、理解的前瞻性都让我有很多思考。天文知识时效性很重要,今后在教学中,我也会引入一些更加前沿的知识。”陈京说道。

“这堂课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比如火星可能是地球附近行星里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张佳盈说,讲座激发了她对天文的学习热情,希望将来能用望远镜观察更多天体。

科学家走进中小学做科普,他们都讲了啥?

在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带来《寻找另外一个地球和外星人》讲座。摄影/新京报记者吴宁

78岁老科学家全程站立演讲讲述科学精神

在此次的活动中,不少专家年过半百,他们来自成立了22年的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据团长白武明介绍,演讲团共有62位成员,平均年龄68岁,最年长的团员是今年92岁的天文学家李竞,他在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乐此不疲地做演讲。团员中还有来自英国的教授,由于常年生活在中国,说了一口非常流利的汉语。

每年,老科学家们来到全国各地,面对面做科普,他们的“听众”不仅有学生,还包括居民、公务员、解放军战士。“我们每年能讲3600场报告,去年演讲最多的团员自己就讲了230多场。全国有2800多个县,我们已经去过了1800多个。”谈到老科学家的科普足迹,白武明如数家珍。

虽然老科学家年事已高,但仍然非常敬业。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78岁的森林生态学家赵士洞全程站立,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带领同学们把中国从东到西“游览”了一遍。“一个小时不可能传递太多具体的知识,我更在意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启迪孩子们热爱自然、多钻研。”

科学家走进中小学做科普,他们都讲了啥?

78岁的森林生态学家赵士洞来到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全程站立一个多小时为学生们演讲。摄影/新京报记者张璐

为了更好和中小学生沟通,赵士洞特意熟悉了中小学教材。“和我有关系的是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正好我的孙子也是这个年龄段,所以我要讲什么都先跟他沟通一下,看他能不能听懂、感不感兴趣。”赵士洞说,他还要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传达信息,深入浅出,不能像给研究生上课一样,用太多学术名词。

担心光讲植被,学生会觉得乏味单调,赵士洞还穿插了动物的知识,因为孩子对动物更感兴趣。“当年由于过度砍伐,阔叶红松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东北虎和远东豹没有栖息地,都跑到俄罗斯去了。如今我国重视自然保护工作,虎和豹又回国了。”他告诉同学们,中国还建设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同时,赵士洞也给孩子们讲述了科学家的精神,“当年我的老师、知名的林学家王战先生发现了水杉,这些过程我也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明白所有成就都要起步于足下。”他叮嘱孩子们,学好地理课要多看地图,“墙上要挂地图,而不是明星海报。”

何香涛也精心准备了多个课件,紧跟目前最前沿的天文题材,比如根据热门科幻电影制作的《地球为什么要流浪》、《星际穿越能实现么?》、《霍金与黑洞》等等。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他让研究生帮忙,收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现在孩子课外阅读较多、知识面丰富,我提的很多问题他们都知道答案。所以我也会注意更新课件内容,让他们了解天文最新的发展和发现。

对话:核物理专家陈贺能

“科普要讲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新京报:您如何看待科学家进入中小学做科普?

陈贺能:现在的教育制度让老师更注重灌输书本知识,多做习题,有的忽视了方法的培养。未来年轻人要搞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科学家科普不仅要讲知识,也要讲方法,让孩子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工作的,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细心观察世界、大胆想象。我举了很多例子,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都离不开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

新京报:此次活动中,您去哪所学校讲了哪些内容?

陈贺能:这次我去了中关村四小和河北保定龙泉关学校。龙泉关学校位于县城,学生们获得科学知识的渠道不多,我讲了两个钟头,更多讲的是现在科学家在做什么工作,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比如人口学家说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7亿,那粮食够不够?我就会讲袁隆平正在研究海水稻(耐盐碱水稻),从吃穿住行的方面告诉他们科学有多重要。孩子们的反响还不错。

新京报:您如何准备课件?

陈贺能:我现在退休了,时间比较多。我会大量浏览科学类期刊,从论文中挑选一些适合科普的例子。比如科学家为何在这个方面有研究,他是怎么研究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新京报:您对科学普及有何建议?

陈贺能:科普很重要,能提高中国人的基本素养,近几年科学普及的形势越来越好。公众在书本和媒体上可以获取前沿的科学知识,我们这些干过科学技术的人当面去科普,分享科学思维也是很必要的。

目前,大城市的孩子眼界宽、知识面更广,县城和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稍有欠缺,我建议加大偏远地区的科普力度。另外,我建议科普更多向公务员普及,让他们了解前沿的科学知识,比如了解5G的发展,以便更好作出决策,助力城市发展,为百姓服务。

新京报记者张璐协作记者吴宁陈超

编辑樊一婧校对李世辉

构建国企特色扶贫品牌 广西特产卖上高速公路 看热闹却成了别人的热闹:俩男子“看热闹”被中巴车落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