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写给妻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日期:09-18
妻子遗书

一封写给妻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内陈列着刘伯坚烈士的三件遗作。图片来源:人民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

“我葬在大余梅关附近……”

这是一封写给妻子的遗书,作者是革命先烈刘伯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他率部队转移突围时身中数弹,不幸被捕。3月21日,他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年仅40岁。

革命理想高于天,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伯坚还是嘱托妻子和孩子继续革命的光荣事业。面对紧迫的战局,容不得一丝畏惧、一丝犹豫……字里行间,刘伯坚并非冷酷无情,反而热血激昂。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这封令人泪目的遗书,最终没能送到刘伯坚妻子手中。因为在此之前,他妻子已在福建长汀的战斗中牺牲。

而委托兄嫂代为抚养的幼子,在父母牺牲后44年,凭借此封遗书得以相认团聚,三子抱头痛哭。那时,最小的弟弟也年近半百。

“这样的生离死别,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频繁而普遍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杨耀艳说道。

倒下并不意味着停止前进,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儿呀,原谅你们的爹吧!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个都回不来了呀!”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有八个儿子,但无一人能给老父亲送终。

起初是老大和老二,再是老三、老四、老五、老六,最后是老七和老八。前赴后继、八子陆续参军,战死沙场,再没有回来。

杨荣显大字不识,但认准一个理儿:原先家中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分了田分了地,几个儿子也娶上了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中央苏区,红军与百姓同吃同住,不仅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而且帮助群众春耕生产、挖井取水、办学兴教。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据统计,当年仅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前参战,33.8万人为革命牺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

编辑彭启航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一封写给妻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9月1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全文) 没当上市长,他变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