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入侵25省份 对国内玉米主产区威胁已解除

日期:09-18
种植业

原标题:草地贪夜蛾入侵25省份对国内玉米主产区威胁已解除

四问草地贪夜蛾:在国内造成多大危害?防控用药是否影响农药减量行动?对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如何?危害将成常态化,未来需要做哪些部署?

新京报快讯(记者黄哲程)昨天(9月17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治情况。今年全国已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由于南方玉米大面积收获,北方玉米灌浆成熟即将收获,草地贪夜蛾危害期已过,对玉米主产区的威胁全面解除。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分布于美洲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具有适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危害损害重等特点,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威胁极大。今年1月,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从云南开始逐步向北扩散蔓延至25省份,主要危害玉米作物。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介绍,今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实现了防虫害稳秋粮的预期目标,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西南华南将越冬定殖,成为我国又一个“北迁南回、周年循环”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其发生和危害将成为常态。未来需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完善灾害应急扶持政策,构建防控长效机制,实现草地贪夜蛾虫害可持续治理。

释疑1

草地贪夜蛾在国内造成多大危害?

多地防控及时,草地贪夜蛾未成灾,对秋粮影响有限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草地贪夜蛾在全国的见虫面积为1500多万亩,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其中云南有930万亩,占全国见虫面积的60%,广西约200万亩,占12%,四川110多万亩,占7%。这三省的见虫面积占全国近八成。

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春夏季的西南季风利于境外虫源迁飞入境和境内的虫源北迁,同时我国玉米的种植又是从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分布,四季都有种植,草地贪夜蛾容易繁殖。今年1月,该虫首次入侵云南,逐步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滋生繁殖,5、6月份迅速向北扩散,这期间正是东北玉米苗期和黄海夏玉米的播种期,最容易在玉米苗期造成危害,对玉米生产构成直接威胁。

“草地贪夜蛾是一个外来入侵的害虫,去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我国通报草地贪夜蛾在也门、印度等亚洲国家发生后,农业农村部就密切关注它的发展态势。”潘文博说,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已经通知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提前监测布控。今年1月,云南省普洱市的江城县首次监测到了该虫入侵,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监测防控工作,集中连片区实施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分散零星区采取带药侦察、点杀点治。农业农村部在中缅中越边境地区、西南华南源头区、江淮过渡区和北方防范区共布设10万多个监测网点,布设性诱捕器、高空测报灯和昆虫雷达等监测设备135万台套,实行全天候立体监测。组织全国2万多名植保专业人员和近百万农民技术员,全面开展虫情普查。

“这为草地贪夜蛾防控攻坚战赢得了主动。”潘文博说,国内多数地区由于防控及时,草地贪夜蛾未成灾,对秋粮影响有限,全国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发生危害面积246万亩。受境外虫源持续迁入和本地多代繁殖叠加影响,西南危害较重,不过产量损失基本控制在5%以内。湖南、湖北、安徽、江苏这些属于迁飞过渡区,产量损失基本控制在3%以内。黄淮海、西北等玉米主产区是点状见虫,基本没有造成损失。

释疑2

防控用药是否影响农药减量行动?

采用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药剂,对农药整体减量影响不大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组织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今年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用药和农药减量行动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介绍,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连续四年实现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今年草地贪夜蛾入侵以后,对防虫保丰收和减少农药使用是一个新挑战。

为此,农业农村部倡导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比如选用绿僵菌、昆虫病毒制剂,以及寄生性和捕食性的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虫源区的密度,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在药剂选择上,选取高效低毒药剂。经过专家反复筛选,农业农村部此前推荐了25种高效低毒药剂。这些药剂用量少、效率高,防控效果普遍在90%以上。

此外,对施药方法进行优化。防治草地贪夜蛾采用高效施药机械和超低量喷药技术为主,对虫口密度比较高、连片集中区域,大力推行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有效提高防治的效果和施药的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用量,对实现今年农药减量目标不会有大的影响。

释疑3

对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如何?

初步探明危害习性;制定测报调查规范;开展新药剂、新机械试验示范

我国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蝗虫等迁飞性害虫发生重点区域,多年来在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面积累了经验,为今年应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但草地贪夜蛾是今年新传入我国的重要害虫,对它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魏启文介绍,在防控过程中,坚持边防控、边摸索、边研究。

“在研究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魏启文说,农业农村部组建了草地贪夜蛾防控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牵头,组织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优势单位,分为五个专题小组,重点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监测预警、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进行研究。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均给予立项支持,有十多个省市也给予了经费支持。

通过室内观测和野外系统调查,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发生代数和危害习性。在监测预警方面,研究开发了性诱、灯诱等理化诱控手段,制定了测报调查规范。在生物防治方面,筛选了30多种捕食性、寄生性天敌和微生物农药,为科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农业农村部提出了我国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重点防范区的分区治理策略,开展了新药剂、新机械的试验示范,集成了分区治理技术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释疑4

危害将成常态化,未来需要做哪些部署?

总结经验做法;做好地区监测;强化建设监测防控;推进国际合作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介绍,今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北方地区的防治基本结束,河北已经不会造成危害。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西南华南将越冬定殖,成为我国又一个“北迁南回、周年循环”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其发生和危害将成为常态,加上今冬明春境外的虫源还可能迁入,防治任务仍然艰巨,未来需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完善灾害应急扶持政策,构建防控长效机制,实现草地贪夜蛾可持续治理。

今年在草地贪夜蛾防治过程中,各地在监测方法、防控措施、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摸索了一些好经验和做法,朱恩林认为,需要总结经验,加以完善提升和推广应用。

在监测防控方面,目前草地贪夜蛾还有极少数残留的虫子可能会随气流回迁到西南、华南地区,年底以后,境外虫源还可能迁入,今冬明春要重点做好西南、华南地区监测,及早做好预测预报和防治准备。

监测防控能力也需要强化。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将通过相关项目加强网点布局,强化监测防控设施设备建设,增添数字化、智能化的装备,提升监测防控能力。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将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虫子不仅中国有,缅甸、越南这些周边国家也有”,朱恩林说,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开展联合监测、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促进周边国家提高防治水平,减轻境外虫源迁入威胁。

■科普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分布于美洲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76个科,353种,具有适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危害损害重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灾害生物。根据取食寄主植物的嗜好性,草地贪夜蛾被分为喜欢取食玉米的“玉米型”和喜食水稻的“水稻型”。

今年1月,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从云南开始逐步向北扩散蔓延至目前的25个省份,在我国主要危害玉米作物。

■链接

多省份明确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江苏、山东、河北等多个省份启动了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

江苏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于今年5月发布《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江苏省四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的作用,迅速开展系统监测工作,织密监测网络、加密调查频次、优化监测手段。监测中发现疑似害虫的,可联系省植保植检站或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进行鉴定,确保全面准确掌握入侵动态。

山东

今年6月,山东省印发《山东省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各地根据玉米生长期确定防治重点,玉米小喇叭口期以前保苗为主,被害株率控制在10%以下;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保功能叶为主,被害株率控制在20%以下;穗期保穗为主,被害穗率控制在10%以内。应急防控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要达到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7月,山东省财政厅在前期已拨付部分农业病虫害防治资金的基础上,再次紧急拨付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500万元,支持各地统筹开展草地贪夜蛾专项防控。

河北

7月,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培训与工作推进视频会议,要求在全省范围构建立体实时监测防控网,建立健全监测防控体系;严格虫情确认和信息报告制度,首次发生的县应当在24小时之内,上报省植保植检机构确认;及时诱杀迁入成虫,快速扑杀低龄幼虫,在草地贪夜蛾入侵初期和零星发生时即及时发现和处置;协调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危害同时,确保农药使用量继续下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新京报记者黄哲程

编辑丁天校对刘军

东南亚最大光伏项目竣工投产 中国电建承建 10月10日起上海将对逾期15日未缴纳罚款司机每日收3%加处罚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