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

日期:09-10
全球经济

原标题: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

图片说明:左上图:随着新中国70岁生日的临近,国庆用品受到了海内外客商的青睐。8月22日,也门客商与中国商户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洽谈采购印有“锦绣中华盛世华诞”字样的晴雨伞。龚献明摄(人民图片)左下图: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吉祥物“进宝”向人们敞开怀抱,标志着一个开放力度更大、开放层次更高的进博会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红利。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右下图:中国航运业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图为中国远洋海运大型货轮。中远海运集团供图

图片说明:左上图:随着新中国70岁生日的临近,国庆用品受到了海内外客商的青睐。8月22日,也门客商与中国商户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洽谈采购印有“锦绣中华盛世华诞”字样的晴雨伞。龚献明摄(人民图片)左下图: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吉祥物“进宝”向人们敞开怀抱,标志着一个开放力度更大、开放层次更高的进博会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红利。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右下图:中国航运业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图为中国远洋海运大型货轮。中远海运集团供图

“东莞堵车,世界缺货。”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中国制造、中国装备、中国建造、中国技术,活跃在全球各个国家。没有中国的世界不可想象。

中国自身在全方位拥抱世界。主妇的购物车里,装着各大洲的美食;有车一族,关注着国际油价的涨落;每到节假日,机场里满是兴奋的出境游团队。中国是“世界的中国”。

70年,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国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今天的开放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曾几次提到要加强国际往来、扩大中外交流。然而,新生的共和国面对的却是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主要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展开有限的经济合作。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41年前,中国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设深圳经济特区,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设立各类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积极吸收和引进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斗转星移,中国经济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的企业、家庭、个人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含港澳台地区)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伴随这些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更是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份光荣,既属于中国,也照射着整个世界。

开放大门,中国从中受益——

1979年以前,外商投资在中国几乎是空白。1980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诞生。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83亿美元,规模为1983年的151倍,年均增长15.4%。中国已连续27年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在开放中加速发展,不仅利用国外资金,更学习国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新路的成功范例。

开放大门,全世界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取红利——

中国出口优质产品,提高了各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共同推进了产业升级;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走向世界,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开放,不仅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更是新时代中国的主动担当。

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反全球化的声音渐起。置身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茫然无助者有之、失落愤懑者有之、观望自保者有之、以邻为壑者亦有之,而中国选择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主动扩大开放、拥抱世界、谋求共赢,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成长的烦恼”。从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复制推广,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从放宽外资准入、缩短负面清单,到冬季达沃斯年会上诊脉世界经济;从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当不确定性的阴云笼罩全球经济时,中国主动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对世界来说,这份确定性是珍贵的温暖,更是应对挑战的底气。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发出了主动扩大开放的庄严承诺与时代强音。

70年筚路蓝缕,70年风雨兼程。透过开放之门,中国牵手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世界也遇见了一个昂扬自信的中国。走过70年光辉岁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以更加从容的节奏阔步向前,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将以更加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人民日报:70年 奋斗精神代代传承 人民日报:70年 技术创新惠民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