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日期:09-09
新闻联播诗与真

原标题:《新闻联播》点赞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他叮嘱学生:一定要回来

“当年是真实的事情,到了晚年,却是诗意的回想。”

——歌德回忆录《诗与真》

歌德的《诗与真》是我国无机材料学重要奠基人、两院院士严东生生前十分喜爱的一部作品,书中的这一句话曾让晚年的严东生产生共鸣。从年少时的“科学救国”,到耄耋之年的科教兴国,严东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新中国一代代新型材料的研制中,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需要我们了,就要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正是严东生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1918年,严东生在上海出生。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和“九·一八”事变给中华同胞带来的苦难,严东生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违背家人意愿、放弃能捧金饭碗的税务学校,选择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从此投身科学报国之路。

△严东生年轻时在图书馆学习

△严东生年轻时在图书馆学习

1946年,严东生赴美留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期间,严东生以全A成绩获得陶瓷学博士学位。正当科研一片坦途时,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立即解除博士后合约,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然而,回国的路途充满艰辛:严东生冲破了各种阻挠,先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坐了一条泰国的船,只买到没有床位的五等舱,从香港坐了十来天终于到塘沽上岸了。

“国家苦难的时候没有做什么,但现在国家需要我们了,所以我们就要奉献自己的力量。”严东生的这句话里,充满了坚定。

他给导弹“穿上外衣”丁肇中都为他的技术点赞

回国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严东生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和测试标准,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紧急受命,带领五十多人的秘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厂房里,前后展开三百多个类型的试样试验,研制的耐高温烧蚀复合材料成功解决了新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端头防热的难题,被称为“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八十年代,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主持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面向全球招标探测器晶体供应商,严东生意识到这是一次中国材料科学走上世界舞台的机会。他便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改良工艺,将这种人工生长的锗酸铋晶体长度由原来的两三厘米做到了二三十厘米,在国际竞争中遥遥领先,一举中标,为我国材料科学在国际上赢得巨大声誉。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说,当时世界上的科学家,从美国能源部的人到美国的大学、欧洲核子中心的研究人员,都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攻坚克难无止境 90岁高龄他仍冲锋在前

“百年之行,九十为半,刚过一半,后边这一半要难一点。”2008年,严东生在自己的90岁生日宴如是说。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为国攻坚克难没有止境,哪怕在90岁高龄时,严东生仍冲锋在前,还在规划自己以后的奋斗目标和计划。

外国期刊是严东生每周坚持必读的内容,看到有用的前沿知识他都会一一标注出来,拿给年轻科研人员参考。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作为项目主持人,严东生带领团队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提供了5000多根新型钨酸铅晶体,获得欧洲核子中心颁发的CMS晶体奖;也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硅酸盐所成功研制出世界最长的锗酸铋晶体,铸就了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火眼金睛”。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他叮嘱学生最多的一句话:“请一定要回来”

在教学过程中,严东生会有意培养一些学生出外留学。每次,他都对远行的学子和研究员叮嘱道:“请你们一定要回来。”他的学生施剑林说,1989年严先生牵线搭桥,安排他去德国留学。此后师生通信中,严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一定要回来。

爱国情怀,令人动容。2016年9月18日,严东生先生走了,享年98岁。如今,严东生的很多学生也遵照先生的叮嘱,学成归国,在我国材料学科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6月,由他的事迹改编拍成的传记电影《诗与真》上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严东生心怀家国、一生报效的爱国情怀。

这位“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 《新闻联播》都点赞

责任编辑:张玉

26户中央企业43名领导人员职务任免情况 主宾国塞尔维亚投资环境推介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