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发展论坛 这两位央企高管的发言不容错过

日期:09-07
中国高层发展论坛

原标题:中国高层发展论坛,这两位央企高管的发言不容错过

来源:国资小新公众号

9月6日-7日,“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主题为“贸易、开放与共享繁荣”。在9月6日的会议中,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磊作为嘉宾作发言,讲述企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宪功担任‘“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主题分会场的主持人并进行发言,分享其在参与“一带一路”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小新为您分享如下——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磊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磊

邹磊在“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制造业也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行业规模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创新能力日益显现,但行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需要加快向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向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和平台化、绿色化转型,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顺应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是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将起到核心的引领作用,东方电气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已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牵头成立了以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并打出转型升级发展的组合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引领能力,奠定长期向好的发展基础。

我们东方电气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发电设备产量累计超过5.5亿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之一,具有行业领先的水、火、核、气、风、光发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六电并举的能源装备制造商。

从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机组,到创下单机容量世界纪录的白鹤滩水电100万机组,从装备全国大大小小电厂的各等级高效火电机组到华龙一号的核电机组到独立研发的重型燃气轮机,我们东方电气始终守产业报国的初心,担制造强国使命,矢志不渝,为我国电力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可靠装备,我们东方电气的产品和服务还遍及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发电设备出口史上多个第一,连续24年入选ENR全球250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之列。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为了做好企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聚焦一个目标、用好两个手段、解决三个问题、推动四个转型。

聚焦一个目标,就是要始终将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作为企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我们坚信,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要通过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来体现,在转型中,转型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转型提升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目的。

用好两个手段,就是要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以改革驱动转型。一方面,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来引领转型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经营体制机制转型,激发经营活力,增添发展动力。

解决三个问题,就是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动力问题、质量问题和效率问题。

推动四个转型,一是产品结构转型,我们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这些年我们极力拓展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市场,改变以往水电、火电等传统能源装备为主的产业结构,今年上半年的合同当中火电占比已经下降25.41%,上半年风电产业新中标的合同是去年同期的4倍,自主研发的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新产品不断推出,行业地位不断提升。二是做到业务转型,从生产制造到制造服务再到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产品制造的基础上,聚焦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目标,持续深挖客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我们的线上服务平台东方E购荣获中央企业电子商务联盟2018年度电商十大新锐产品,我们为每个电站配备专属的客户服务经理,上线电站远程诊断系统,为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东方电气正根据客户需求发挥自身技术、制造等优势,提供包括设计、生产、服务、运维等全流程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三是数字化转型,从转动制造到智能制造,东方电气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电厂建设,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集团成员企业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分别承担了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的专项,目前东方电气已经形成独立完整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和关键设备的输出能力,并牵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长虹集团、四川省机械设计院等6家单位,共同设立协同创新的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持续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全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四是发展模式转型,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经历中国电力投资高歌猛进的黄金十年后,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电力投资萎缩,发电设备市场下行,增强竞争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们着力提升运营质量,增强盈利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到今年6月底,集团的运营质量、营收、存货实现大幅度的下降,实现了集团的轻装上阵,集团连续三年利润总额同比实现大幅度增长,2018年集团的经济效益增长88%,今年预计利润将实现增长40%以上。

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加速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将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进而影响中国工业的未来。我们东方电气的转型之路已经起步,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并能与企业家们有更好的交流,共同加快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宪功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宪功

武宪功在“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中国全方位地推进与“一带一路”各参与国的合作,极大促进了国际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努力,“一带一路”可持续性合作进展到了怎样的阶段?在推动可持续性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和大家分享我在参与“一带一路”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

“一带一路”始于中国,其核心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

我要讲的第一点是,“一带一路”是大道之行,为公天下。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凝聚了对“一带一路”的共识,增进了对倡议的响应,共有15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签订了10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形成了283项成果清单,合作各方一道分享着,“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红利和成果。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占对外总投资的比重超过10%,年均增速5.2%。在工程领域的合作方面,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新签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约占中国工程企业海外新签合同总额的50.9%,并以年均11.9%的速度在增长。

“一带一路”的起步在哪里?起步在“一路”上。过去的70多年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支撑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老化,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开始逐渐显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获得了更多、更加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合作项下,绝大部分的投资用在了基础设施等“一路”项目的建设上,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占比超过29%,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的投资占比接近22%,另有20%的投资用在电力和热力方面,其他领域约占29%。通过“一路”项目的建设,特别是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合作,合作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上了新的台阶,投资的硬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不仅成就了一批项目所在国的建筑业企业,富裕了一批建筑产业工人,当地百姓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合作国的长远发展、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注重“一带”,行稳致远。随着“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尽管能够直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但是对当地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比较有限,对税收的增长贡献度还比较低。同时,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巨大,回收期较长,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往往需要通过其它产业经济的增长才能体现出来。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上看,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一般难以迅速拉动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无法为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直接“加油”,所以当地百姓的“腰包”也就很难快速的鼓起来。“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我们能够在“一带一路”合作项下,为合作国家的百姓带来什么,与他们分享什么,为他们解决什么,实质就是实现民心的互联互通。

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想要百姓富,工业产业的发育是必由之路,工业产业规模发育形成的经济带,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当地财富的快速积累,更能够为合作国家的普通百姓特别是当地的劳动力,实现“出门有活干,安稳把钱赚”,让他们产生个人的“获得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在“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带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认为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重心要由“一路”向“一带”上转移。因为,“一带”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将有效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增加百姓的实际收入;其次,“一带”所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能够拉动税收的增长,对合作国家经济的良性循环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再次,“一带”的发展将助推合作国家,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改善项目所在国的整体经济运作结构。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一带”项目的发育要似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关于如何推动“一带”的建设我想谈三点看法。

一是着力做好高质量的项目策划。项目策划要从合作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物尽其用。我们在策划项目时,要围绕适应当地资源和发展的产业进行布局;其次要关注产业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做好产品需求和市场的研判,在前期与合作方多碰头、多商量,实现共商,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将来产业可持续的基础;再次是策划项目要以遵循绿色环保为根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要关注老百姓的“腰包”,更要考虑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引导产业的绿色发展。

二是着力倡导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产业导入的过程中,要着力推动引入世界上较为前沿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始终秉持为合作国家引进和建设,技术最成熟、项目最经济的装置,要做到通过一次性的投入,达到技术长期不落后,装置短期不升级。同时,要加大对新材料的使用,现在的新材料不仅具有原有材料的功能性、实用性和自身特性,而且可以提高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惠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便利。

三是着力推动高质量的属地化。我们要加强与项目所在地企业的合作,强化对属地化管理人员和劳工的培训与使用,形成对当地人员培训一批、录用一批、使用一批的良好机制。通过我们持续推动属地化的落地,项目管理和劳动力的核心,将逐步由中方人员过渡到当地人员,特别是产业工人要实现完全的属地化。随着他们工作技能的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将随之改善,这样他们就真正的实现了既能安居,又能乐业,这样就一定能够实现“一带一路”的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张玉

人工记忆实验成功,是精神病学突破还是科学伦理的考验? 造纸、拓碑与文字传播 东西™笔记No.2
相关阅读: